是谁把上帝拉下马?诺奖得主说,他是中国人,我的思想教父!

问道化鸣 2025-04-21 19:28:55

“上帝”也称“天帝”“昊天上帝”等,民间称为“老天爷”,他有监察天下四方,惩恶扬善的职能,比如《尚书·伊训》赞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古人心中的“天帝”其实就是上帝 神,他可以直接跟贤德的帝王对话,比如《诗经·大雅·皇矣》歌曰“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这首诗歌描述的是上帝见太伯王季历仁爱宽宏,就赐予他无限荣光。上帝跟周文王说:要弘扬德光,不要动动刑具兵革。文王禀告上帝:他将秉承帝旨,安民兴邦。

所以,在商周时期,天帝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统治者出现的,天帝有五方上帝辅佐,还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为使者,传布旨意。

周代以后,历代王朝都在国都的南郊定期举行祭祀天帝的仪式,借神权而布政。这一敬天礼俗伴随着华夏文明走过了上下五千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自幼好礼,《史记》说“孔子为兒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家语·观周》说:孔子“问礼于老聃,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郊社”就是郊祭昊天上帝和土地神的场所;“明堂”就是周王室祭祀天地的场所。

儒家从孔子时代,就代代相袭,秉承着这一理念,墨家是最重视“天志”的学派,墨子认为“上天”可以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公平公正的主导者,也就是“顺天者昌、逆天者 亡”。

但对于“天帝”,有的人就不那么看重,他认为,天帝只是每一个人的化身,他超然存在的一切,都是人们附加的结果,他和一切动植飞潜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个人就是老子,他颠覆了世人的固有观念,他告诉世人:上帝、天子和黎民百姓,以及草木虫鸟一样,都是大道的子女,他对子女一视同仁,不分彼此。

《道德经》的横空出世,宣布了神权天授思想的虚伪,也给底层民众带来温暖和希望。但也为“神权”道统论者所不满,每当统治者排斥道家思想时,总是把他的学说打入“异端邪说”。

终其一生注解《老子》的苏辙,也“中庸”地道出了真相:“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于彼矣。”

如果说汤武革命,只是革了夏王朝和殷商王朝的命,那么,老子则革了上帝的命,这种思想革命的意义不逊于王朝的更迭。但这样的革命,历来的典籍均讳莫如深,《中国科技史》的作者、科学家李约瑟却说这是一场政治上的革命,他说:

“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也同样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

李约瑟是著名的汉学家,对他老子的评价,看起来似乎全是参照西方价值观念,除了“自由”之外,“科学”“技术”“民主”等全部送给了老子。

其实,李约瑟所谓的“在政治上的革命性”,强调的正是权力的分配与运用,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利。这些都是老子“无为”思想涉及的核心问题,即圣人的使命是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

事实上,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希言自然”、“百姓谓我自然”、“能辅万物之自然”等所有的“自然”,是老子道论的最高价值,强大如斯的大道尚且要以“自然”为法,足见它的价值所在。

所以,“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不管在什么语境之下,它都只能是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行为主体不受外力强行干涉的自然而然状态,不可能是余秋雨所说的“比道大一点点”的存在,也不能是郭继承所理解的既是“大自然”,又是“自然而然”。

周礼的完备与“道”的终极性的“互动”,两千年来此长彼消

孔子:以礼法维护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天”也就是老天爷是最后的道德审判者,《诗经·大雅·烝民》说“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之诗句。老天爷主宰一切,人间的帝王被冠以“天子”名号。

孔子认为这种天人秩序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从周”的使命,为了弘道,他冒着被围攻、被耻笑,被驱逐的风险,周游列国,宣扬周礼,“累累若丧家之狗”而能“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因为他认为,周公制礼作乐,功在天下、利在千秋。所以他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以“克己复礼”为使命,以克己复礼为仁,认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只有“礼”才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礼”就是规矩,这个规矩有差别性,是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天人秩序既定,天下人宜遵之。遵之,则天下可治;违之,则天下大乱。

但礼制的核心是宗法等级制,“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同时,在这套礼法制度之下,平民和奴隶不享受礼法所赋予的任何权利,却要承担礼所施加的各种义务,就是说,周礼是一种不平等的特权法,并且贵者恒贵,贱者恒贱,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老子:以“道治”确保社会秩序的自然和谐。老子推翻了老天爷的统治地位,赋予万民、万物与天帝平等的地位,也就否定了宗法等级制度,否定了天子、侯王特权的“天授”合法性。

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道德仁义礼”是渐次下滑的关系,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当社会失道之后,最后滑向“礼治”的时候,废本治末,忠信日益衰薄,维系人们关系的只有虚伪的文饰,邪僻之事习以为常了,祸乱、愚昧由此而生。

那么,道治是什么情况呢?

道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权力“无为”:“无为”就是权力清静不生事,没有无休止的征召、服役,不以强权侵夺百姓自由发展、自主创造价值的权利。简言之,无为就是权力为民不侵民。

“无为”之治的益处:“执大象天下往”——道治社会,天下人心归往;“无事取天下”——情为民所系,则能赢得天下民心。取:获得,赢得;天下:百姓,民心。“天下乐推而弗厌”——天下人衷心推戴而不愿离开他。

道治社会之下,权力被置于“为辅”的地位,百姓成为国家主人,圣人能做的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敢为”,只能为人民服务,做人民自由发展的辅助与公仆,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不敢以“兵强天下的”暴政威慑百姓,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不敢以“天下多忌讳”的条条框框钳制民意,因为那会导致“民弥叛”,人民动辄得咎,与其提心吊胆的生,不如痛痛快快地s。

不敢以“食税之多”的经济政策盘剥百姓,因为那样会导致“民饥”,当百姓饥寒交迫、生不如死,而“不畏威”“不畏死”的时候,侯王之位“将恐蹶”。

因为“圣人恒无心”“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敢为”“不为主”,套用当代术语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通过与“礼治”相对照,“道治”思想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跃然纸上。

当今社会,老子的“道治无为思想”愈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仅以科学界为例,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市场原理源于无为而治(英国哲学家克拉克),“黑洞”的命名者约翰惠勒说:老子是现代物理学的先驱。

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普利高津、汤川秀树等分别把老子奉为“思想教父”、“欧洲科学的灵感和源泉”、“人类最终命运的洞见者”。



2 阅读:174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