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著名画家冯大有《太液荷风图》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3-21 07:26:04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冯大有《太液荷风图》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古代上承北宋下启元朝的朝代,由赵构创立,定都临安,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5世9帝,享国152年。

南宋初期不断与金交战,绍兴和议(公元1141年)后,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在宋孝宗时期有过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后期蒙古崛起对南宋进攻,南宋抵抗多年后最终于1279年被灭。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南宋退至杭州以后,宗室子弟也随之退至杭州,宗室子弟多具艺术兴趣、禀赋、修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南宋绘画别具自己的特色。山水画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变成了用笔简括、章法谨严、高度剪裁的边角特写。人物画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而千姿百态的西湖画更显示了南宋画的特色。此时的文人士夫画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亦有较大的贡献。夏圭、马远、李唐和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画家。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完了。

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颂了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荷花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花鸟画家尤对其情有独钟,历代画家画荷花留下了许多佳构墨宝,宋代流传有冯大有的荷花佳作,著名的有《太液荷风图》,或水墨淋漓,或枯笔飞白,古拙淡雅,别有风致。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分享南宋冯大有大画家绘画作品。

冯大有(约十二世纪),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是南宋吴门(今江苏苏州)人。他自号怡斋,画史记载他善于捕捉莲花风、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说是画莲的能手。

南宋著名画家冯大有《太液荷风图》赏析

南宋著名画家冯大有《太液荷风图》绢本 纵23.8厘米横2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元集绘》册第九开,《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画上未题名款,裱纸上有楷书题签“冯大有太液荷风”。对幅题行书绝句:“宫连太液见苍波,暑气微消秋意多。一夜秋风苹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一说为宋高宗所书。题签所注作者冯大有是南宋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自号怡斋,官至承事郎。据画史记载,他七岁能文,善画莲,能写莲阴晴风雨各态,极能传神。本幅《太液荷风》是他唯一流传下来的作品。

赋色典雅,用笔细腻,又能写尽莲塘在风中的景象,是冯大有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丽宜人的杰作。

这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太液荷风”图,从题名到内容,事实上托寓了不少吉祥的含意。画名的“太液”是指“太液池”,此池原是汉代宫廷的御池,尔后历代宫廷御池就多沿用这个名称,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而莲(又名荷)与成双成对的鸭只,在传统吉祥文化中,意指“夫妇和合”;莲及莲子,是为“连生贵子”;而蝴蝶双飞,则又寓寄着对爱情的祝福。总之,莲塘的景象除了能带给人悦目的感受之外,因为能够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因此相当受到人们的喜爱。

冯大有 太液荷风图(局部)

《太液荷风图》画面全景的布局与近景特写式的《出水芙蓉图》相映成趣。画面中池塘水与天的范围统统收拢于这一盈尺绢素之上,但画中各物态的物理却刻画得毫厘不爽。

从画面整体布局上看,画面主要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靠近画面下半部分的水面。此图画面取景莲池一角,池中荷叶偃仰倾侧,舒卷自如,姿态万千。一朵朵红色、白色的荷花高低参差,有的正含苞吐萼,有的已经盛放,在荷叶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颇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在硕大的荷盖下有漂在水面上的三对水禽、浮萍、荷叶以及零落的荷花瓣;

第二部分是画中层层叠叠的荷叶和若隐若现的荷花花朵,或含苞待放,或初开、盛开。在画面最显眼的位置上矗立着一支洁白的荷花。画中心一朵白色的芙蕖直立在池中,与掩映的荷花形成对比,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似乎是被它的清香所吸引,一双蝴蝶在它周围飞舞,正如《爱莲说》中所写的那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第三部分是画面靠上,属于天空的部分。空中一对蝴蝶,正围绕着白荷翩翩起舞;画面最上端飞有一只孤燕。池水浮萍点点,凫鸭在荷叶间穿梭嬉戏,上方留白的空中还有一只燕子正飞过。整幅画面一派欣欣向荣,生意盎然之感,只有浮萍上飘零的几片荷花瓣暗示着盛夏已逝,秋意悄悄袭来。

冯大有 太液荷风图(局部)

此幅团扇使用双勾填色的画法,对景物的描绘细腻工致,具有明显的院体画的风格。池中荷叶的经脉用墨线勾勒,得当地暗示出荷叶起伏卷曲的姿态。靠近荷叶中心的叶脉还施以白彩,使得荷叶表面更有凹凸之感。莲叶间的水凫神态各异,身旁的水纹和拨开的浮萍暗示着它们正在莲叶间自如地穿行,刻画细谨的同时毫不板拘。

关于绘画内容,目前关于作者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画者佚名;一种说作者为冯大有(南宋时人)约12世纪时所作,是他现仅存的一幅作品。冯大有,自号怡斋,客居江苏吴县,专画荷花。画史中记载他是一位画荷花的高手,善于捕捉荷花风、晴、老、嫩等各种不同情态。

在各种不同的资料上,大都介绍《太液荷风图》为“此画图中寄托了多种吉祥的寓意,呈现的是夏日荷风满堂,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说法若按作者佚名的话还是讲得通的,但若按作者是南宋画家的说法,那么仅仅说此图表达了吉祥寓意等话语还有待推敲。

众所周知,宋代是绘画文学化的发展时期。所谓文学化,即是强调画家通过“比”、“兴”的方式移情于动植物上,使绘画像诗文一样,成为托物言志的艺术。经历了“靖康之耻”、“绍兴议和”的南宋,在政局上一味的苟且偷安,错失收复北宋山河的良机同时,使南宋的画家们也无法找到重振汉唐雄强气质的自信。此时人们心中背负了更多的无奈,所以南宋绘画“捉勒”题材的出现与大量宫廷绘画的小品流行,与这种民族心理不无关系。

《太液荷风图》中零落的花瓣、空中飞燕的绘画元素,使人联想到北宋词人晏殊最脍炙人口的《浣溪沙》,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花落去”是人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而每年南迁的燕子,在来年转暖时或许还会回来。来年归来的燕子,虽可能不是去年离去的那只,但其归来也还是可待的。花开花落,使人联想到许多兴亡的事情,既可理解为大到国家的兴衰交替;也可理解为人、物逐渐的衰老到消失;这一切都是人“无可奈何”的。诗中沁透着绝望中的希望,悲观中的乐观。这种心情正好吻合了南宋文人的遗民心理。

再看画中的画眼——一支白荷。“素以为绚”是中国自古的艺术哲学和审美思想。而在生活中红色的荷花总是比白色的荷花更受欢迎,古人往往将红荷代表艳美(多指女子容貌),白荷代表清美(多是文人士大夫高尚人格的寄托)。白荷这种孤芳自赏、寂寞无助的意味暗合了当时许多文人墨客的心境,于是白荷有了高洁之志和落寞情怀的意味。南宋末年这种情感取向成为遗民词人的一种普遍心态,白莲意象受到特别青睐,同时又融入了更为深沉的家国之悲。

“太液”,原指是汉代皇宫中的御池,以后历代宫廷御池多沿用此名称,泛指宫殿内的池苑。所以“太液池”是皇权、政权的象征物。白居易《长恨歌》云:“太液芙蓉未央柳。”此后在遗民词人的作品中,“太液芙蓉”便成为咏荷常用的典故,一般用以抒发故国之思。

在当时历史环境的语境下,综合以上各绘画元素的意象来看《太液荷风图》,可以说这是一幅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哀思,并在悲恸中希望能有朝一日收复失地的画作。因此,说作者是冯大有也是可以说的通的。你认为呢?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宋代,可谓登峰造极,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百花齐放,梁楷极简的画风可谓在当时独树一帜,他用简练的笔墨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从而把写意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0 阅读:17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