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初期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富足,经历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多个时期。唐朝实行“均田”制度,将“无田”的土地分配给“流民”。
唐朝所实施的税收制度,是以租庸制为主要内容的。
明初推行“均田”制度,按户征税,加强了对百姓的统治。然而,在唐玄宗后期,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于是,在“两税”的基础上,出现了“两税”的制度。
在封建时代,土地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小农经济对王朝的繁荣和衰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地的大小已经成了国家赋税的主要依据。
唐朝的“均田”制度是如何被打破的?两套税制如何运行?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租与庸的组成
在唐初,“租”是一种以户为单位的赋税,“租”是一年中缴纳的粮食,“调”是一年中各户每年缴纳的布料、丝绸。
所谓“庸”,就是在服役期内,每个家庭可以缴纳一部分粮食和布匹,用来代替服役者。租庸制度可以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可以很好地进行休憩。
由于它的灵活性和强迫性,唐朝前期实施了一系列相对宽松的税制,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热情。
2、租庸制的瓦解
租庸制度一直延续到唐玄宗末年,在这一时期,随着边疆矛盾的加剧和藩镇势力的膨胀,唐朝逐渐向地方分封节度使。
唐玄宗死后,发生了一场“安史之乱”。节度使权利的急剧扩张,使得唐朝的税收体系变得形同虚设。
地方节度使可以不受朝廷的约束,直接招募兵马,不需要缴纳赋税。安史之乱以后,唐人对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从而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
1、改善土地状况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的兼并和租佃制度的盛行,加之朝廷对藩镇的管理能力不足,造成了大量的移民现象。
在人力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唐朝藩镇在税收上逐渐摒弃了原来的税收模式,而将税收体系进行了最优化,由此带来了地价的大幅上涨。
2、外来人口
安史之乱,造成了国内经济与社会秩序的紊乱,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地主阶级加速了土地的兼并,除了雇佣一些劳力来耕种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没有土地而无法维持生计的流动人口,他们被迫加入了商品经济,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双轨制
唐德宗时,杨炎提出了“两税”的建议,认为“均田”制度已被瓦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应将“三税”统一为“地”与“户”,再将“夏”与“秋”分开,以代替“租”与“庸”。
两者之间,户税不分主客,外地人居住,要服从当地的管治,交税;而地税,无论有几个人,都要按各自拥有的土地数量交税,并且两者都提倡多收少收,从而为唐朝的财政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伴随着土地的不断兼并,解放了大批的奴隶,唐朝的政局更加开明,商业更加兴旺,社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唐玄宗时期,更是出现了专门的钱币等贵重物品储藏的“钱庄”。
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职能,在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高峰,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唐德宗时期,推行“通商,以使天下,以令天下”的政策,表明政府对商业的开放态度,为唐朝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两税”施行不足三十年时,因“钱”的征收条件尚不成熟,朝廷曾数次下令“以物代税”。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税”逐渐演变为“重税”,当地官员打着“巧取豪夺”的幌子,对百姓进行“劫掠”。
举出“间架税”、“除陌钱”等未经中央政府批准的各类税收,强迫当地百姓,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这两种税收已经完全腐朽,名不副实。
文摘:“双税”制度建立在藩镇割据的基础上,但由于土地兼并的不断扩大,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以及都田制度的崩溃,使原来的税制已无法适应唐朝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以户税与地税为基础的“双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赋税体系,唐代赋税较之前多出一百万贯。
但是,由于“两税”没有调整户口,使得“贫富差距”没有缩小,而且“两税”之下的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非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