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思:农村凋敝,主要是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倒退所导致

清风挽明月 2024-11-01 21:02:12
一、农村现状的审视

(一)人口外流的困境

在如今的农村,年轻人和小孩大量外流的现象极为普遍。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纷纷涌入城市,小孩也随着父母或者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而离开农村。这使得农村只剩下了留守老人,他们孤独地守望着逐渐荒芜的乡村。这些老人不仅要承受生活的孤独,还要面对身体的衰老和疾病的困扰。很多老人在生活中缺乏照顾,生病了也只能默默忍受,甚至有些老人在孤独中等待着生命的终结,这种现状无疑是乡村振兴的最大悲哀。

(二)乡村振兴的困惑

政府投入巨资搞乡村建设,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资金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改善水电供应等,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政府的投入也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然而,乡村建设也面临着一些困惑。首先,资金的投入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虽然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和产业支撑,这些设施可能会成为一种浪费。其次,乡村建设的方向是否正确?有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果的不佳。最后,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问题。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如何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本和农民的积极参与,实现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农村凋敝的原因剖析

(一)社会事业的倒退

教育的相对倒退使得农村孩子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据统计,部分农村学校的师生比远低于城市学校,很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这导致农村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得不将孩子送往城市上学,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

医疗的相对倒退让农村居民在面对疾病时陷入困境。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疗设备陈旧,专业医生匮乏。一些农村地区距离大型医院较远,交通不便,使得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例如,在某些偏远农村,村民患重病后往往需要辗转数小时才能到达具备治疗条件的医院。这使得年轻人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选择离开农村。

养老的相对倒退使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农村养老金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以某地区为例,农村老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仅为几百元,远远不足以支付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而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无法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照顾。这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为父母的养老筹集资金。

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组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倒退,使得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农民难以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的劳动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年轻人及小孩子跑光光了,留守老人们都在等死。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失衡

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成果难以留存。在一些农村地区,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社会事业却没有跟上。例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农村居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却面临着社会服务不足的困境。

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失衡也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年轻人在选择就业和生活地点时,不仅考虑经济因素,还会考虑社会服务等因素。如果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年轻人就会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人才支撑,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失衡是农村凋敝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共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三、解决之道的探索

(一)优先发展社会事业

乡村振兴必须将优先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在养老方面,可以适度提高农村养老金水平。当前,我国已建立起庞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央财政也在积极统筹资金用于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月 150 元左右。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养老金应发尽发,真正体现国家对农村老年人的关心关怀。例如,可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逐年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让农村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互助互济、助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农村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周边帮助和情感慰藉。比如,可以动员社会志愿者定期下乡陪伴老人,像梁山县创新 “3+4+N” 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帮扶模式,以乡镇社工站为依托,为每位留守老年人确定亲属、义工、帮扶人员,实现四方联动。社工组织义工每月 1—2 次陪老人 “摆摆龙门阵”,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实现老有所慰。对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等情况的老人,每季度对接医护资源定期为老人开展居家义诊、赠送药物、健康促进等服务。对接专业足疗、理发店等定期为老人开展服务,满足和维护老人正常的生活需求。

此外,还可以探索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如射洪市瞿河镇农村养老 “爱心公社” 探索出 “五心服务”“以工代费”“以粮代费” 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半托养、全托养服务、互助式养老、居家养老助餐、助洁、助医、健康锻炼等爱心服务。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属和本人可以采用 “以粮代费”“以工代费” 模式支付入住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二)培育社会建设主体

可以借鉴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培育社会建设主体,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让社会更加公平、和谐。在农村,要把激活和培育基层社会的基本建设主体放在第一位。基层社会的基本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组织起来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群众,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建设主体。

要让基层社会高度分散于千千万万小农户的钱、地、房、需求、供给、服务、基础设施等实现全要素组织化、全域组织化、全产业链组织化,把千千万万分散小农户变成有组织的掌握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主体。比如,可以创建党委领导下的内置金融村社联合社新组织体系,在行政村内配套建立综合性合作社,实行村社一体化体制,同时在村级综合性合作社内部设立 “货币银行”“土地银行”“房屋银行”,以镇域为边界实行 “一村一社三行” 的联合,建立村社联合社体系。再设立 “股份合作制保险公司” 和 “股份合作制土地开发公司”,增强农村的主体性,解决内部整合交易难和成员权退出难的问题,以及弱小村民平等进入城市体系难的问题。

通过培育社会建设主体,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平、正义、仁爱等社会需求,让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四、对未来的展望

农村的发展关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平衡经济与社会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未来,我们应持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教育方面,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水平,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教育,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等方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例如,设立农村教师专项补贴,为农村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让城市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农村得以传播。

医疗领域,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培养更多的乡村医生,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可以通过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建立城市医生下乡支援机制等方式,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同时,加大对农村医疗设备的投入,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养老方面,除了提高养老金水平和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例如,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农村养老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关爱农村老人的公益活动,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

在平衡经济与社会建设方面,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建设为代价,而社会建设也应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事业的需求,将产业发展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相结合。例如,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时,可以同时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建设农村旅游项目时,配套完善医疗急救设施和养老服务设施,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只有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平衡经济与社会建设,才能避免农村的今天成为中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乡村

0 阅读:2

清风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