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86年7月24日,暴雨如注,敌军趁乱偷袭。
牛先民,在炮火与暴雨的夹击中,全身17处负伤,甚至腹部的伤口将肠子炸出10公分,在那一刻他紧紧勒紧裤带,将流出的肠子塞回腹中,继续坚守阵地8小时。
那么,这场战斗的结局如何?战斗结束后,牛先民又是怎样的结局?
【生死抉择】
1982年秋天,牛先民出生在陕西山阳县的一个普通农家,虽然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雄心壮志的计划,牛先民只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参军。
17岁的他,像无数个平凡少年一样,怀着对军营生活的憧憬,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那个年代,入伍服兵役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荣耀。
三年兵役期很快结束,牛先民本应像其他战友一样,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然而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紧张局势中。
部队接到了开赴老山前线的命令,牛先民正在准备复员的那一刻,他选择了放弃回家。
“家国难两全”这四个字,对于牛先民来说,仿佛是写在命运之上的印记,家里有父母需要照顾,有亲人需要依赖,而国土也正需要年轻一代的守护。
牛先民没有片刻犹豫,他坚定地放下复员申请,重新拿起了请战书,毫不迟疑地向上级表达了继续参战的决心。
这个选择,是一个年轻人对父母的告别,也是他对祖国的忠诚誓言,那一刻牛先民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年轻士兵,而是一个身负家国重担的英雄。
那么,牛先民为什么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时刻毫不犹豫地做出这个选择?他所拥有的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呢?
【在绝境中坚守】
1986年7月,老山战区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紧张的程度,牛先民所在的部队被派驻到位于前沿阵地的8号哨位,这个位置距离敌军阵地仅仅2000米,形势险恶,周围的环境更是让人难以忍受。
这里是典型的热带丛林,潮湿炎热,蚊虫毒蛇肆虐,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战士们的生活条件简直可以用恶劣来形容,最基本的蔬菜也无法及时供给,几乎只能依靠压缩饼干和罐头充饥,而更让人痛苦的,是无时无刻不在袭来的敌人炮火和频繁的突袭。
老山地区的作战条件极为复杂,山地丘陵交错,险象环生战士们常常得在湿滑的山路上艰难行进,脚下不时踩到地雷,几乎每天都在与死亡擦肩而过。
1986年7月24日的暴雨,天色渐暗,雨水倾泻而下,老山的战士们只能躲在湿透的猫耳洞里勉强避雨。
就在这时,敌军抓住了有利时机,开始对8号哨位发起偷袭,由于暴雨的掩护,敌军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等到牛先民察觉到敌人行动时,他们的身影已经近在眼前。
牛先民当时和战友们在壕沟里观察敌情,他迅速通过风雨声辨识出敌人的动向,面对突然袭来的敌人,牛先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反应,他立刻报告班长,并用一根木棍竖起钢盔诱敌暴露。
敌人果然上当,开枪射击,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在这紧要关头,牛先民和战友们毫不退缩,立即还击,将敌人第一次进攻成功打退。
但这次进攻不过是敌人的第一波,紧接着,敌军再次组织了更强力的攻势,几乎没有给战士们喘息的时间,敌人再次向8号哨位发起猛烈进攻。
就在这时,一颗敌人投掷的手雷在牛先民身边爆炸,冲击波将他震倒,牛先民清醒过来后,第一时间摸了摸自己的装备,发现弹夹还在,枪也在,手电也能用。
可当他摸向腹部时,他触碰到了一个热乎乎的物体,他的肠子已经从伤口中流了出来。
如此惨烈的伤情,牛先民没有倒下,而是冷静地将流出的肠子塞回腹腔,再用皮带勒紧伤口,他没有浪费任何一秒,立即拿起枪械,继续指挥战斗。
此时,他的腹部已经伤痕累累,17处伤口正在流血,但他选择了继续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坚决守住阵地。
【绝不放弃】
当班长余泽忠和战友们发现牛先民受伤的严重程度时,迅速把牛先民拖回到猫耳洞,给他包扎伤口,用三角巾绑住腹部的伤口,并将一只搪瓷碗扣在他的腹部上,以防止肠子再次滑出。
战友们让牛先民留在洞中休息,尽量保持不动,但牛先民并未打算在此停下,他坚持要求继续参战,坚信只要阵地还在,他就不能倒下,不能拖累战友。
当敌人的第三波进攻到来时,牛先民尽管体力透支,伤口严重,却依然拖着重伤的身体,强行站起身,爬出猫耳洞,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他与战友们共同奋战,打退了敌人的第三次攻击,直到他再也无法支撑,最终倒下,那时距离他受伤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在战斗结束后,荣获了“战斗英雄”的称号。
牛先民为何能够在如此巨大的伤痛面前坚持下来?是什么让他在生死边缘依然能保持清醒,毫不退缩?
【回到战场】
牛先民在伤后不久,他被迅速送往后方医院,医生们检查发现他腹部的伤口已深至内脏,肠子因外部伤害被切除超过40厘米,身上还有十多块弹片留在体内。
牛先民在医院昏迷了八天,醒来后,第一时间便要求回到前线,医生和军医们都坚决反对,认为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恢复。
在医院里治疗了48天,牛先民实在待不下去了,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前线的战况,担心着生死难料的战友们。
于是他再次向医院提出出院的请求,但医生拒绝了他,但他知道只有回到阵地,才能为战友们分担更多的压力,才能继续守护那片土地。
当他再次无法忍耐时,他偷偷溜出医院,拦下了一辆运送补给的军车,强行要求被送回前线。
回到战场后,牛先民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而是继续担任后勤保障的工作,协助转运物资和提供后勤支持,直至战斗结束。
即便身体恢复得并不完全,他依旧主动请缨参与阵地防守,直到任务圆满完成,最终在1987年春季,随着战局的逐渐稳定,牛先民和战友们完成了防守任务,成功撤下阵地。
战斗结束后,作战军区授予牛先民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一等功,牛先民的事迹传开之后,他成为了战斗英雄,他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颂。
英雄的光环并没有让牛先民迷失,他依然选择坚守在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岗位上,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1993年,牛先民再次前往前线,这次他被派往西宁维稳,而此时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看着软软糯糯的女儿和刚生产完还虚弱的妻子,牛先民既不舍又心疼。
但在家国大义面前,牛先民还是选择接受任务,舍小家为大家,在面对暴徒时,他也无所畏惧,总是第一个冲在最前面,因他的光荣战绩,再次荣获三等功。
此后,只要有任务牛先民总是冲在最前边,1998年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灾害,牛先民再次荣获二等功,2008年汶川地震,他与战友们被派往109坍塌隧道救灾,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提前了一周便打通了隧道。
【结语】
英雄的光环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艰难时刻,是不计个人得失、无畏生死的牺牲,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何种困境,我们都应当保持坚韧的信念和勇气,勇敢地走下去。
英雄不仅仅存在于战场,他们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默默付出,坚守责任,向牛先民这样的英雄致敬,向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致敬。
【参考信源】
西安政协 2017年07月17日 《“八一勋章”候选人—牛先民同志简要事迹》
中国军网 2012-01-05《战斗英雄身嵌4块弹片坚持工作20余年 获誉钢铁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