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之悟:孙过庭的翰墨情缘与书法之道

白梦说文化 2024-08-04 11:14:34

文/杨普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法艺术犹如一条璀璨的星河,其中不乏熠熠生辉的星辰,而孙过庭,便是这星河中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书谱》作为其书法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仅详细阐述了书法的技法与理论,更深刻地反映了孙过庭个人学习书法的历程与心路历程。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书谱》,探寻孙过庭那段“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的翰墨情缘与书法之道。

一、初识翰墨,情定钟张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孙过庭在《书谱》开篇便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与书法结缘的起点。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少,孙过庭便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热爱。在那个年代,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艺术的表达。孙过庭能够在如此早的年龄便对书法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可见其天赋异禀,更可见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在书法的殿堂中,孙过庭首先被钟繇和张芝的作品所吸引。钟繇,作为楷书之祖,其书法古朴自然,法度严谨;张芝,则以草书著称,其书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孙过庭“昧钟张之馀烈”,即是在深入体会钟繇与张芝书法的神韵与精髓。他不仅仅是在模仿其字形,更是在感悟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精神。这种对前贤的敬仰与学习,为孙过庭日后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仿效羲献,精研技法

在领略了钟繇与张芝的书法风采后,孙过庭又将目光投向了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王献之,作为王羲之之子,继承并发展了其父的书法艺术,尤以行草著称。孙过庭“挹羲献之前规”,即是在仿效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写规范与技法。他深入研究二王的书法作品,从点画、结构到章法、气韵,无不力求精到。这种对技法的精研与追求,使得孙过庭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极虑专精,矢志不渝

“极虑专精,时逾二纪。”孙过庭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极度专注与投入的状态。他深知书法之道非一日之功可成,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因此,他“无间临池之志”,即便是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二十多年里,也从未放弃过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是孙过庭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

四、入木未至,志在千里

尽管孙过庭在书法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汗水,但他却谦逊地表示自己“有乖入木之术”。这里所说的“入木之术”,即是指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境界。孙过庭深知自己的书法技艺尚未达到这样的高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沮丧。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将“无间临池之志”化为了持续前进的动力。他明白,书法之道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五、书法之道,心手相应

孙过庭在《书谱》中不仅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历程与心得体会,还深刻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与内涵。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与运用更是心灵的抒发与表达。在书法创作中他强调“心手相应”即是要让自己的心灵与手笔相互呼应、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法度又不失自然之美的书法作品。这种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使得孙过庭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与感染力。

《书谱》不仅是孙过庭书法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他个人学习书法历程的生动写照。通过这篇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感受到他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更能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本质与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孙过庭的翰墨情缘与书法之道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书法的典范与启示。让我们在孙过庭的引领下继续探索书法艺术的奥秘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韵味吧!

0 阅读:78

白梦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