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东丽博物馆位于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新市镇,从2018年开始面向大众开放。东丽区是一个县级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以天津市东丽区及周围地区的文物、藏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为重点,是研究东丽区的历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东丽美术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张贵庄春秋时期墓葬中保存着大量的灰陶,具有很高的历史与人文意义,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东丽美术馆在张贵庄贝堤一带的一座古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战国灰陶。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它们与位于北京怀柔的燕都遗址出土的灰陶非常接近。
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燕国风格的灰陶。这一发掘,对探讨天津的大陆形成历史及人类文明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绪论在春秋时代,以灰陶为主,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其工艺艺术的研究多集中在瓦当和饕餮图案上,而对于其艺术美的研究和探讨却很少。
以东丽博物院张贵庄出土的战国陶器为个案,以点及面,以期对天津地区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北部地区的陶器系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二、张贵庄战国墓及出土灰陶器一九五六年十月,天津东丽区张贵庄一带修路时,发掘出大量的古代陶器碎片,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关注。相关机构曾在此进行过2期的考古挖掘,出土了33个春秋时期的墓葬,多数位于贝堤之上。它们被称作“张贵庄”。
这一遗址的出土,对于研究渤海湾西岸线和天津成陆演化历史,乃至天津文化历史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价值。考古发现证实了2000年以前天津曾有人类活动,从而打破了“2000年以前天津一带为沿海荒地”的观点。
现今,张贵庄西天津平原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时代开始,这里就是一个村庄集中的地方,到了西汉时代,这里就出现了临海的城市。
张贵庄战国墓是一处立穴的单人矩形土冢,18处有陪葬品,11处发现了陶器,7处发现了铜带钩、刀币和骨笄等物品。
在地理位置上,北京的琉璃河燕上都、河北宜州的燕下都是燕语的主要分布区,是北部燕族的典型,也是研究其它地区相关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比分析,将东南区战国燕陵出土的张贵庄出土的灰陶作为典型,与中央地区的灰陶比较,既有许多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从种类来分,可分为陶礼器和日常用品两大类:鼎、盖豆、壶等陶礼器,日常生活用品有燕鼎、三足灰陶等。从夏、夏到商,陶制的类型已基本定型。
因春秋战国时代的政局变迁与观念的开明,张贵庄战国墓葬中所发现的陶器,不仅在细部方面有所改变,而且在各个时代都有微小的差异,更加接近人类的实际需要与美学需要。
张贵庄春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一批陶器,均为炻器。该系列陶器的制作精美,造型典雅,极富人文与艺术价值。在这些作品中,有一只燕国的鱼鸟图案的灰陶罐(见图1),它的装饰也是最精美的。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以顶为底的瓷罐,其上设有三个一模一样的竖扣,方便使用,并可将其倒置。上挑的竖扣是稍微向外倾斜的,与脖子向下收缩的形状一致。
其颈部较长,由壶口到颈部下端呈现出内收形态,束颈明显,向下又圆润地过渡到壶腹部。壶腹比较丰满,从最大的肚腹到下逐渐缩小,收缩的角度也比较大。
它的底座很粗,有一个很大的圈腿,与它的顶端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图案,让人有一种稳定的感觉。张贵庄战国墓葬所出的“山”字灰陶壶,年代略迟,其颈部略显短小,与燕地中部地区同类器物基本一致,为一种典型的燕式彩陶。
与灰色的鱼纹陶器比较,山花纹的灰色陶器减少了轻的感觉,而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张贵庄战国墓葬中一件双耳线纹带帽的灰陶壶身(见图二),其顶盖处竖直而起的三个竖钮,其颈比前面两个稍短,壶腹较长,略显笔直,没有了圆硕型壶腹的沉重感,略显挺拔轻盈,但庄重之意不减。
张贵庄战国时期的灰陶鼎(图三),造型典雅,庄重,注重实用性,与燕地中部地区的灰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显示了它特有的地方特色,而不是燕人的风格。
以张贵庄10号墓为例,它的炉盖和炉口都与燕地其它几座墓中的灰陶炉略有区别。此炉盖具有良好的遮蔽性。顶盖凸筒,上面有三个朝上的钮扣儿,中间折向外侧,便于安放。
炉身两边的耳朵都是直立的,很容易用。鼎下的三足较短,形状与马蹄有些相似,但在脚踝位置,却是向内收缩,再向外扩张,以增强其稳定。
张贵庄3号墓出的灰陶鼎,鼎耳渐宽,中部渐弯,鼎足渐平,腹部渐薄,与燕人所见略有不同,但又与山东平度岳石村的齐墓发现的类似,是非燕文明的一个典型。
陶豆在造型上呈现出一种高度足形、有盖的特点。张贵庄战国墓葬中鼎、豆、壶均有盖具,且有盖具之倾向,亦反映了天津燕人对于食品安全性与健康的需求,以及陶制技术的发达程度,可支持此种结合类型的陶器(见图四)。
与盖体一起,为了便于拿和放置,一般都设有盖子。由于带着一个盖纽,所以这个盖子可以被翻过去,甚至可以当成单独的豆来使用。陶豆底部的柄部较高,便于使用。
张贵庄战国墓出土的灰陶豆,上部圆润的半圆盖与下部陶豆相结合,形成一个饱满的扁圆球体。又高又细的提手,使得这些陶瓷制品显得更为笔直、典雅。底部扩口增大,确保了整机的稳定。
而上盖与下托脚统一,加大了器体上升的倾向,使得器体更为直立;而且前后相连,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和谐。
河北张贵庄战国墓葬只发现两个燕式鬲,其特点与怀柔一带较为接近。大量的灰色陶三足器物(见图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两种不同之处在于:三足灰陶鬲腹、足,而三足灰陶鼎腹、足略短,而燕三足鼎腹、足略显长。不过,从整体上看,这两种器物的形制更接近于燕,二者有相互影响的可能性。
现有研究成果显示,张贵庄地区的墓葬与燕地中部地区的墓葬有一些共通点;然而,张贵庄的战国墓葬,却又因其地域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齐赵两国的文化对其产生了某种影响。
三、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美学分析春秋战国是一个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转变的重大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与各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各阶层之间的冲突也十分剧烈,各种新的思潮层出不穷,使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工匠们摆脱了奴隶的束缚,使得他们的手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陶瓷艺术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化,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使不同类型的文艺得以兴盛。
工艺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有活力。天津东丽张贵庄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瓷器,在形制和装饰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器形的造型越来越注重生活的需要,装饰的样式也由野蛮恐怖的奴隶制时代向古朴自然、庄严典雅的过渡。
首先,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居住的舒适度,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陶器在细部上的改变,以及在功能上的需求。天津东丽美术馆收藏的战国灰陶鼎和灰陶豆都带有盖子,这是当时比较盛行的时期。
这样的设计,一是因为很多实际的需要,比如,如果盖上了,就可以防止蚊子叮咬,而且还可以保证食品的卫生和安全,还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另外,这种陶瓷的盖子通常是翻过来放进去的,一件多用。
此外,从天津东丽美术馆出土的战国灰陶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灰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一点在灰陶豆的类型上表现的特别突出。
陶豆的高足发展,一是符合炉灶用途的需求,二是提高人们拿取时的舒适性,一是提高握力,二是一种便于操作的工具。
其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审美要求的提高,灰陶产品的造型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形态美。春秋时代,由于思想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内心的精神需要。
从天津东丽美术馆收藏的贵庄出土的战国灰陶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的造型更加富有美感,典雅而不失庄严。
举个例子,瓷壶的造型,圆形的肚腹让人感觉稳重庄严,而颈子则显得纤细而笔直,而壶顶部竖直而起的立纽,则为整个造型增添了一种轻巧的感觉,和它的小腹相比,显得格外突出。
而且,鼎身中间有一个凸起的凸起,两边是直立的耳朵,鼎足中间的弧度很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的优美。
在造型上,特别注重实用与装饰的和谐。在这个时期,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审美,而以实用为本,寻求器型与装饰的实用性与美学的统一。陶罐顶部立纽齐平,便于使用者拿取时,可将其倒置。
一些顶帽可以在倒置状态下作为另外一种容器来使用。陶鼎两边的耳朵很漂亮,也很方便,鼎足中间的锥形设计让它看起来更有美感,鼎底的平坦和突出,让陶鼎看起来更有质感。
四、结语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都市,而且还是中国北部的主要经济枢纽,所以被称为“百年中国见天津”。但是,如果我们回溯到天津,就会看到一个更加古老、更加辉煌的文化。
天津的三条古城墙遗址,足以说明几千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变迁与沿海地区的变迁。一九五六年张贵庄战国墓葬的出土,彻底扭转了“无古可考”的天津是“海滨弃壤”的观念,将天津的发展史直接推进了两千多年。
该墓群位于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一线贝壳堤附近,而军粮城至宋一直是天津的中心与繁华所在。
张贵庄出土的战国墓葬出土的灰瓷,是我国北部地区燕文化与艺术的优秀典范,对了解天津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东丽区的军事粮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岸也在不断地移动。天津在自然、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核心与面貌也在持续地变化着,许多遗迹背后隐藏着的历史与文化等着我们去进一步地考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