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灭亡以后,朝中大臣和后主陈叔宝一干人等,被押送至大兴城供杨坚发落,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杨坚这一刀会不会砍下来,这帮人心里都没有底。直到四月底,杨坚的处理决定终于揭晓了。
这是一份充满诚意,彰显了杨坚贤明豁达的诏书,其内容冗长而枯燥。杨坚最终没有杀一人,降臣中最该死的孔范等人,不过是被判了流放,而让杨坚最恨的司马消难,也只是给了一个乐户。相反,对绝大部分陈朝高官,杨坚给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江总、袁宪、萧摩诃和任忠都领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虚衔,不但小命保住了,还领到一个铁饭碗。尤其是袁宪,不光得了虚衔还有实位,被任命为昌州刺史。
最有意思的是任忠。杨坚曾当着众人的面指着任忠的鼻子骂他不忠,还表示最后悔的是没第一时间把任忠给砍了。但杨坚心里明白,大隋能这么容易就搞定江南,除了脑残的陈叔宝外,任忠功不可没。如果任忠真的帮陈叔宝跑出去,陈朝的地方军得了陈叔宝的号召,天知道还会折腾出什么事端,所以他就是做做样子,吓唬吓唬得了。不光任忠得了开府加仪同三司,连他的儿子也给了这份待遇,算是额外补贴。
一众俘虏心里那颗石头终于是放下来了,这封诏书的总基调很明显,对陈朝绝大部分降臣的态度都是留位观察,好用的继续用着,不好用的放一边供着。
至于和杨坚渊源甚深的司马消难,这是一个让杨坚非常纠结的人,他因反对杨坚上位起兵造反,失败后逃入南陈。杨坚不是没想过将司马消难千刀万剐,但在陈朝一众降将的众目睽睽下,他还是忍住了。为了自己的仁义之名,为了稳定这些江南降臣的人心,司马消难不能杀。所以杨坚只让司马消难做了一个乐户。乐户就是演奏乐器的艺人,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让司马消难做乐户就是一种羞辱。不过这个乐户,司马消难并没有做太久,前后不过二十天,司马消难就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死因待查。
陈朝的大臣还好说,陈叔宝该怎么处理呢?
自古以来过了气儿的皇帝,结局一般都不会太好,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杀掉。但杨坚没有为难陈叔宝,也没有为难陈朝任何一个投降过来的宗室。
从北周宇文氏的下场可以看到,杨坚并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他非常理智,知道什么人可以杀,什么人必杀,什么人不用杀。
宇文氏之所以遭到灭族之祸,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对杨坚的位置就是一种政治威胁。为了保证自己地位的合理性,这一家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陈叔宝不同。他的昏庸和愚蠢实在是太出名了,如果江南还有人想打着他的旗号开展复国运动,估计那个人马上就会沦为笑柄。
而且陈叔宝是陈朝正朔,万一有人拿着其他陈朝的遗孤闹事,杨坚还可以把陈叔宝推出来。这是一个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的人,杨坚当然舍不得杀,而且还好吃好喝的供着。
在杨坚的精心喂养下,陈叔宝直到十几年后才突发急病死去。从生命的长度来说,陈叔宝也算够本了,因为他死掉的那一年,也是杨坚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年。
杨坚和陈叔宝两人几乎同时登基,又在同一年去世,除此之外两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轨迹再无可比性。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和陈叔宝相提并论的,只有三国时蜀国后主刘阿斗,而刘禅的傻还有可能是装的,陈叔宝的傻却是真的。
隋文帝比陈后主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