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经常会把一周的最后一天叫做“星期日”,因为在它之前,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六。那为什么,我们不把它叫做“星期七”呢?这很可能跟基督教有关系,因为这一天在西方国家中,被称为“礼拜日”。
《圣经》里有说到,耶稣是在一周里的第七天复活升天的,所以这一天被基督徒定为“礼拜日”,也叫“安息日”。基督教国家在这一天都会休息,放下工作,让基督徒可以到教堂做礼拜。
而到了中国,这一天就变成了“星期日”,一周也成了“一星期”那是因为1905年时,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所有乡试、会试被取消,成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当时,袁嘉谷奉命调入学部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并担任首任局长。
编译图书局设有编书课、译书课等,工作内容是研究编写官方教材。而不管是写书还是翻译,都会面临名词术语统一规范的问题。所以在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对编译教科书时遇到的新名词作统一规范。
作为图书局局长的袁嘉谷也亲自参加了这项工作,制定了不少统一化的名词术语,例如将七日一周定为“星期”。其实在古代中国,一星期中的七天通常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星期日本来叫“日曜日”。
我国古代历法将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刚好可以对应一周七日,所以称为“七曜”。但袁嘉谷觉得七曜日读起来比较拗口,使用也不方便,所以才将七曜日改为“星期”。
这样一来,不仅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一周七日制对应,叫法也更具有中国特色。实际上,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也并不是以数字来对每一天进行排序,同样具有各自国家的特点,而这也正彰显了世界的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