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遇刺,拜登退选,10本书理解美国

衷心书院 2024-07-24 07:51:05

前段时间的特朗普遇刺事件将美国大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而就在当地时间7月21日,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宣布退出此次美国总统大选。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的内部政治变化和领导人选择都直接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

了解美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也是在了解不同阶段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本周为大家带来10本贯穿美国历史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你将看到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阶段,对于理解当下的美国大有裨益。

从校园枪击到竞选集会,从南部庄园到北方废都,这不只是一张博物馆导览图,更是深入美国社会肌理的手术刀。留美8年,沈辛成走访全美26个州的300余处文化地点,选取其中80余处博物馆与读者分享。

2017年,作者出版的《纽约无人是客》提出了“平视美国”和“有温度的博物馆”的主张;在新作《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中,继而提出了“凝视美国”和“有故事的博物馆”。

无论是行业兴替还是时代跨越,作者以一种技术史、文化史和生活志的视野,向读者娓娓道来,所记录的不只是美国剧变的时代剪影。如果你愿意一起经历那些悄无声息的巨变,探索隐秘知识的来源,那么这本书里有枪秀,有街头,有选战,有病痛,有最不寻常的博物馆,它们个个都有好故事。

1972年6月17日凌晨,《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接到电话,称有五名男子在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被捕,几人被捕时随身携带着照相设备和电子窃听设备,彼时的伍德沃德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随着他与伯恩斯坦的深入调查,这起案件背后深不可测的真相逐渐暴露出来……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的开端。

尼克松公开承诺,自己及核心成员与此事不相干,此后他打败竞争对手乔治·麦戈文连任美国总统一职。但在此后被爆出的录音带,直指水门事件发生后的第6天,尼克松就开始让中情局阻止联邦调查局的行动。

面对干预司法被揭露,尼克松不得不引咎辞职。

《总统班底》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不仅是新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同样也影响着美国的政治走向,同名改编电影荣获4项奥斯卡大奖。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作者房龙以生动且富有趣味的叙述风格著称。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北美大陆上的风云变幻,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和发展。

房龙对于历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发明、美国的政治生活等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美国建国的艰难险阻和独立后的政治建设;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制度如何塑造了美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发展;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美国遇到了哪些矛盾与冲突等等事件。

房龙在书中不仅仅叙述了历史事件,还对西方文明表达了独特的见解,他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辟的分析,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四架波音客机被劫,先后撞击世贸中心双塔和国防部五角大楼,从而导致3000多人丧生和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这个组织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单单选择攻击美国?怎样才能阻止它?《纽约客》决定完整揭示基地组织与9·11事件的来龙去脉。

早在1996年8月,本·拉登就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当时只有93人的基地组织已经开始显露出其致命性。最可怕的一点是,几乎没有人重视它。它太怪异、太原始,也太遥远。然而,基地组织绝非只是来自7世纪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工具和现代思维。这并不奇怪,因为基地组织的故事,其实是不久前从美国开始的。

《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花费5年在埃及、沙特、阿富汗、巴基斯坦、德国、西班牙等地,对数百个消息源进行采访、分析和甄别,将一份500多页的深度报道带回国。

亚洲人在说起西方世界时,习惯使用“欧美”一词,事实上所谓的欧美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芬兰籍作家阿努·帕塔宁邂逅了一位美国作家,并与他相恋结婚,移民美国,开启了在美国的新生活。

当佛系北欧人来到内卷的美国,本来事业成功、社交生活丰富、又充满自信的帕塔宁,不久就变得谨小慎微,——大到税务申报,小到日常用品的选择,相较于北欧而言,美国生活的各方面都更复杂,更有压力。

为了理解美国和芬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她开始仔细观察这两个国家的日常生活,从政经文化、育儿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健保、两性关系、工作税制等政策差异优劣,在清晰详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给出具体建议。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是怎么运转的。

全书共有九个章节,分别描述了煤矿工人、石油钻塔工人、外来劳工、航空管制员、牛肉牧场工人、垃圾填埋场工人等九中细分工作的日常状态。

这些工作场景一方面和现代的美国社会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却又都像福尔摩斯《血字的研究》里的车夫一样处于时刻隐身的状态。

当出生于城市的现代人,用相对廉价或支付得起的费用使用着水、电、燃气、汽油、食物、社区物业和垃圾清理等,又有多少人会问一句,我们随手丢弃的垃圾,最后会如何收场?

这些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生活运转的人或许从未被我们放在心上,但是,他们的确代表着,那个我们看不到的美国。

波士顿是一个留有贵族政治痕迹的城市,一个常常被认为脱离常轨、停滞不前、等级森严的地方,然而对于一个在1970年就有275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名门望族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赛恩斯托姆发现,报纸和其他一些人们熟悉的资料来源,只记录了5%的人口的生活。他以被忽视的“其他波士顿人”的经历为研究中心,将之与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以及全美农村地区的模式进行了比较,打破了从美国历史上流行的神话到关于不平等、工业化和边疆等对美国发展的许多简单假设

例如,犹太人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小型社会,高人口流动率并不是汽车时代乃至工业时代的产物,而是美国自身的产物。

内战结束不久,美国社会正经历着重要的变革,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和哲学领域新思想涌现,剑桥的一群年轻学者组成了一个非正式讨论团体——形而上学俱乐部。

成员们定期聚会,讨论哲学、科学、法律和社会问题,这些讨论对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形而上学俱乐部也成为美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书聚焦于这个团体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叙述了他们如何影响着美国的哲学和思想。

例如,在内战中见证了枪林弹雨、生命无常的霍姆斯,他抛弃了宗教信仰,认为“不确定性就是他需要的全部确定性”。他还认识到心灵有灵活的适应性,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考验,无需保有始终不变的观念。“我们需要理由的理由总是在变化”。

詹姆斯的父亲是一元论的拥护者,相信看不见的世界永不改变的现实,对世俗道德的差别漠不关心,也反对个人主义,这些思想从属于封闭的、预先决定的宇宙概念,而詹姆斯的思想就是专门为了颠覆这种概念的。

乔姆斯基,一位长期位于历史学术引用TOP10的语言学家,他是公认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也是热衷于批判美国政治的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主张,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历次思潮和变革中都有不可忽视的声音。

本书是C. J. 波利赫罗纽在2013年至2017年对诺姆•乔姆斯基所作的访谈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美国社会现状、欧洲一体化进程、全球阶级分化等问题入手。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等问题。第三部分,乔姆斯基审视了人类一直以来面临的各种选择,包括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等。

访谈最终落在“人类的本性”,关于这个问题,即便是乔姆斯基都无法给出一个终极答案,但他告诉我们,可供选择的道路其实并不多,是为乐观而不绝望。

提到中美关系就不得不提到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名美国外交官,他曾10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为中美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亨利·基辛格,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外交事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卸任后他的外交思想仍然对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白宫岁月》是基辛格在1979年出版的回忆录,记述了1969年到1973年,基辛格作为国家安全顾问的经历和见闻,是了解冷战后期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文献之一。

基辛格这部不朽的回忆录,记载了当时众多国际大事件,包括他本人赴巴黎与北越进行秘密谈判,直至越南战争结束;1970年约旦危机爆发;通过秘密渠道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面对面谈判,以限制核武器竞赛;秘密访华,并于1972年在莫斯科与北京召开了历史性的首脑会谈等等。

同时,对包括尼克松、安瓦尔·萨达特、戈尔达·梅厄、约旦国王胡赛因在内的世界领导人形象也有细致的刻画。

0 阅读:1

衷心书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