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内容主要讲了荆州在群狼环伺的环境下,刘表的外交政策。荆州四面受敌,袁术和张济图谋夺取。孙坚进犯荆州后围攻襄阳,但中计身亡。张济因缺粮入荆州掠夺,攻打穰城时中流矢而死。刘表接收其部队并和张绣结盟,大破曹操。刘表坐观曹操和袁绍相争,未实现扩展交州的计划,最终交州落入孙权手中。益州刘焉父子与刘表关系不好,刘表未能实现夺取南阳郡的希望。
在公元 208 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一场更换代理人的政治剧码在暗中上演。七月,曹操的大军开始南下;八月,刘表因病去世,他的幼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刘琮在众臣的劝说下,没有进行任何抵抗,便将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刘表花费了十八年精耕细作的荆州基业几乎在瞬间崩溃,那个曾经以婚姻为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襄阳上流社会圈子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将刘家抛弃,纷纷打开城门,欢迎曹操入城。
刘表帐下的臣僚们,无论是来自中原的迁徙,还是在洛阳的游学游宦,他们原本就与中原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曹操开始对荆州的渗透时,他们并没有对刘表表示出足够的忠诚。在曹袁官渡对峙的时候,曹操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与桓阶通信,利用他煽动了长沙太守张羡的叛乱,导致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皆反。这一切都有预兆,因此,刘表的统治在曹操大军的压力下崩溃,并不奇怪。在面临后院起火的情况下,刘表只能选择南下平叛,这使得他失去了支援袁绍的最佳时机。张羡的叛乱持续了数年,直到张羡去世,长沙复立他的儿子张怿,刘表才艰难地收服了南三郡。
在荆州内部,也出现了支持曹操的声音。两名荆州本土士人的代表,从事中郎韩嵩(义阳人)和别驾刘先(零陵人),对刘表说:“现在天下两雄相争,将军的立场非常重要。您现在拥有十万之众,但却隔岸观火,这等于同时与曹操和袁绍两家结怨。保持中立是不可取的。”他们的观点是,刘表应该选择一个立场,而不是保持中立。韩嵩和刘先接着提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以曹操的英明神武,一定会击败袁绍。到那时,他的军队将兵临江汉,将军您可能无法抵抗。为今之计,不如将荆州归附于曹操,这样才能确保长治久安,富贵永存。”
韩嵩的言论显然是在鼓吹投降主义,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当初协助刘表登上荆州统治者地位的蒯越也支持这种观点。刘表对他们的观点感到困惑:曹操真的有那么强大吗?于是,他派韩嵩出使曹操,以了解实际情况。然而,韩嵩早已心向曹操,他回来后更是对曹操大加赞扬,甚至建议刘表像马腾、韩遂那样,将儿子送到许都做人质。刘表毕竟是名士出身,他可能爱惜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做这种屈服于人的事情,于是他勃然大怒,决定将韩嵩投入大牢。
虽然刘表严厉惩罚了韩嵩,以儆效尤,但这已经无法阻止荆州大族们纷纷倒向曹操的趋势。尤其是曹操平定了北方之后,他开始修建玄武湖训练水军,显示出南下的姿态,对荆州的威慑力极大。看到袁绍父子拥有四州之地都无法避免被吞并的命运,荆州真能抵挡住南下的曹操吗?荆州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刘表已经六十三岁,生命已经进入晚期,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都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领导能力。荆襄大族们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利益。
如果刘表在世,他可能还能凝聚荆州军民抵抗曹操的力量。然而,历史的讽刺之处在于,几乎就在曹操大军南下的同时,刘表突然去世,他的幼子刘琮即位。刘琮只当了一天领导,只开了一场会议,唯一讨论的事情就是是否投降。
在刘琮即位后,蒯越、韩嵩、傅巽、王粲等人一致主张投降曹操。刘琮还想为自己的抵抗争取一些支持,他说:“难道我不能像我父亲一样,和各位一起据守荆州以观望天下大势,难道这也不可以吗?”然而,傅巽对这位新主子并没有对刘表那样客气,他直接指出:“作为臣子,我们能够战胜君主吗?荆州能够战胜整个国家吗?刘备能够战胜曹操吗?这三个问题都是我们的短板,如果我们还要坚决抵抗,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在当时,刘备在新野为刘琮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但傅巽通过一番分析打消了刘琮的抵抗念头。傅巽认为,刘琮并不如刘备,如果连刘备都无法战胜曹操,那么刘琮作为荆州的领导者也难以抵挡。此外,如果刘备能够战胜曹操,他也不会继续担任刘琮的手下。因此,刘琮不再纠结,决定投降。
刘琮放弃了抵抗,他意识到,在荆州豪门大族的眼中,刘家已经失去了他们的支持,他们早就把曹操当作新的主公。
刘表在荆襄地区长达十八年的统治,其兴起和衰落都相当迅速。刘表去世后,荆州地区的领导层迅速转向曹操,这标志着荆襄奇迹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