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理的病痛,一切痛苦都来自价值观。”这一观点近年来频繁被引用,从曾仕强、稻盛和夫到网络心理学理论,其核心直指人类精神困境的根源——价值观的错位与执念。这种痛苦的本质并非外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与期待。
1、当代人类迷惑行为大赏朋友老张最近很痛苦,因为比他晚入职的同事升职加薪了。他深夜发朋友圈:“为什么努力总被辜负?”配图是一张凌晨两点的办公室自拍,电脑屏幕右下角还贴心地露出半杯凉透的奶茶。
他点开公司领导朋友圈,向我吐槽:“万恶资本家的脑子里到底装的啥玩意儿?”我瞥了眼这位“领导”的朋友圈,三分钟前刚晒出马尔代夫度假照,定位显示“高级合伙人专属岛屿”。
你看,人类的痛苦就是这么荒诞——有人因为没当上小组长彻夜难眠,有人因为邻居孩子考了985自家娃只上211痛不欲生,还有人因为朋友圈点赞数比上次少了3个而怀疑人生。
世上本没有感同身受与将心比心,不同人朋友圈里晒出的不同人生,有精心打造的人设,也有暗藏心眼的仅对某某某可见,人们总喜欢在不同的朋友圈语录里横纵对比,羡嫉他人,悲悯自己。
这些痛苦有个共同点:全是自己给自己加的戏。
2、你的价值观可能是“戏精编剧”
当代父母与年轻人在催婚与反催婚的拉锯中,折射出对幸福婚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听家里人说,隔壁王阿姨的人生剧本堪称典范:
25岁必须结婚→28岁必须生娃→35岁必须当上领导→50岁必须帮孩子带孙子。但凡哪个环节卡壳,立刻进入“我的人生完蛋了”模式。
春节刚过,她女儿就32岁了,还是未婚状态,眼见催婚不成,王阿姨急得只能亲自出马,去各大相亲角挂牌子,要求男方“年薪百万+父母双亡”。结果被保安当骗子赶出来,理由是“这种条件的早被抢光了”。
事实上,王阿姨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社会时钟焦虑”,翻译成人话就是:拿着别人的时刻表,赶自己的人生路。
当然,父母与子女的价值观冲突的复杂程度,不是简单地通过别人和自己来区分的,对于喜欢左右子女的控制狂家长来说,你的就是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他们沉浸在自己精心制造的幻想剧里规划着子女的人生,全然不知道自己认为的好,在子女眼里只是强加给自己的道德枷锁。
就像当代某位匿名互联网哲学家名言说的一样:“只要我没有道德,道德就绑架不了我。”
3、那些年我们自导自演的苦情剧
程序员小李月薪3万,年前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聚会中发现多年不见的老同桌因为创业早已年入百万,小李备受打击,回家后躲在房间里哭得像个200斤的孩子。
可是他选择性忽略的是:老同桌年纪轻轻已经秃成地中海,连年的酒局早已得了三高,连续三年都没休过周末,公司随时可能倒闭。
白领小林刷到前同事的北欧极光旅行照,再看自己手里的加班餐,突然觉得黄焖鸡米饭不香了。她没看见的是:对方信用卡欠了8万,九宫格照片拍了200张才选出几张能P的。
所以,不要掉入价值观陷阱:把“幸福”和“展示面”混为一谈。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代老哲学家庄子早就看透这些价值观折射出的心理不平衡的本质。——你不是王思聪,怎么知道撕葱哥半夜数钱快不快乐?与其羡慕别人的游艇,不如珍惜自己刚抢到的共享单车月卡。
叔本华也曾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翻译成现代话:买不起房痛苦,买了发现要还30年房贷更痛苦。
4、如何把痛苦调成“静音模式”
如何把痛苦调成“静音模式”,不妨给自己的价值观做下“断舍离”,试着把那些人生中的“必须”改成“也行”,例如:
原版:30岁必须结婚
新版:30岁结婚也行,40岁遇到真爱也行,孤独终老但有钱也行。
原版:孩子必须考名校
新版:考得上清华北大挺好,考上新东方厨师学校至少饿不着。
当然,还可以启动“上帝视角”,遇到糟心事就问自己:
这事三年后还重要吗?(90%的焦虑会当场消失)
这事能让我少块肉吗?(剩下9%的焦虑开始动摇)
这事值得我少吃一顿火锅吗?(最后1%的焦虑被食欲打败)
遇到价值观冲突,也要适时掌握“反PUA话术”,当别人用价值观攻击你时:
亲戚:“女孩子读博不好嫁人”
回怼:“您说得对,我这就退学去婚介所挂号。”
领导:“年轻人要多奉献”
微笑:“领导您当年加班猝死的同事后来赔了多少钱?”
5、终极真相:我们都是“痛苦体验官”
有时候,我们真的还不一定比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爷活得通透。有天我问他:“您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边摊鸡蛋边答:“别让面糊糊锅,别跟城管较劲,别纠结甜面酱多挤了半泵。”
你看,真正的智慧都在烟火气里。下次当你又开始“精神内耗”时,不妨去菜市场转转,看看为三毛钱砍价的大妈,瞅瞅午睡打呼的流浪猫,再闻闻刚出炉的烤红薯香。
记住:除了阑尾炎发作,其他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在搞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