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周超凡教授对中医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创立了全新的“中医治则学”,开拓中医发展的新境界、新高度。第二是参编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并担任药理临床组长。此外,他还参加了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编写。由于其贡献突出,荣获“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
周超凡与中医的缘分是与生俱来的,周家祖上弃儒而从医,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了自己家传绝学。他的祖父周觐光,不仅医术极为精湛,而且曾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影响极大。父亲周志俊,幼承家学,既学中医,也学西医和新学,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名医。他的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是一位新时期的女性,而且受过非常好的教育。
在父母的全力培养下,周超凡从小就与众不同,在学业上远超同龄。当时,周超凡的父亲坐堂看诊,而母亲负责抓药。周超凡从小在药店长大,稍大就可以帮着做事,耳濡目染之下,周超凡天然对中医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而父亲也全力培养他,从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让他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入门书籍,还时常带他出诊、上山采药。因此,周超凡初中毕业时就可以辨认上百种草药,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1957年,中国四大中医院校刚刚成立,于是周超凡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中医大学生。在这里,他不仅系统接受了中医的理论教育,而且有幸受教于程门雪、石筱山、秦伯未等著名的中医大师。
毕业时,他不仅成绩十分优异,而且还发表了数篇高价值的中医药论文。因此,他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一边从事中医药科研,一边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周超凡深刻认识到,临床才是中医的根本,必须从临床中来,也要到临床中去,以此为基础,他建立了“中医治则学”。
中医的治则概念,主要包括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方证等四个部分,四者相辅相成,是临床上取得疗效的决定性基础。
周超凡对历代中医治则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他历经多年,从先秦至晚清时期3000余种医籍开始,将涉及中医治则与治疗大法的医论汇编成《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一书。在此基础上,周超凡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了其代表作《中医治则学》。至此,标志着“中医治则学”正式建立。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