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值得推荐的影片是印度女导演帕亚尔·卡帕迪亚的新作《想象之光》,本片拿下了去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这是卡帕迪亚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在此之前,她只拍了一部纪录长片《无知之夜》,拿到2021年戛纳最佳纪录片金眼睛奖。而《想象之光》的获奖也实属幸运,卡帕迪亚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想象之光》原本只入选了一种关注单元,直到提名公布的前一天,她才收到邮件,被告知自己“升舱”到主竞赛单元,最终拿下评审团大奖。在年末盘点中,《视与听》《电影评论》等知名电影杂志都将其选为了年度TOP1。甚至在北美颁奖季,我们也能在各种协会奖中看到《想象之光》的身影。本片于近日上线流媒体。
综合深焦作者评论来看。《想象之光》是一部充满温柔与诗意的女性电影,导演通过细腻的视听语言,勾画出孟买这一城市在湿热夜晚的流转景象,并通过三位女性角色细腻地呈现她们在社会与情感中的挣扎与救赎。电影以从容、克制的影像风格探讨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城乡差距和信仰冲突,呈现出一种沉静却深刻的现实主义表达。虽然影片触及了诸多社会问题,但导演未深入剖析,而是通过光影、雨水与幻想展现了一种温柔的生活哲学,给予观众一种理想化的希望。音乐与影像的结合极富感染力,但有时过于抒情,略显泛滥。总体而言,《想象之光》尽管在某些方面稍显浅表,但其独特的美学与情感深度足以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印度电影体验,值得一看。
另一部值得关注的非院线片是日本95后导演奥山大史导演的《我的阳光》,本片入围了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部电影通过精巧的摄影与细腻的情感构建,呈现了一个美丽的青春故事,尤其在花滑的动作镜头上充满了灵感,捕捉到冰面上的优雅与柔美,配以柔和光线,营造出令人心动的氛围。影片在探讨运动、性别与关系时,具有明显的“日式”美学,表面和谐却隐含复杂的情感张力。但影片也有诸多不足,故事的转折显得过于突兀,尤其是其中的道德性探讨未能深入,导致情感转折显得有些仓促。尽管如此,影片通过对少数群体与性别政治的探讨,提出了有趣的视角,尤其是在对传统体育话语的反思上展现了突破。结尾回到传统青春片的模式,虽然让人感到温暖,但也暴露出对现代性别进步思潮的回避。
电影故事本身都是很烂俗的剧情,实在也没有太多可说。细节上不太能禁得住推敲,但在整体氛围上很欢快,算是合格的爱情喜剧。整体选角做得很好,基本每个演员都很贴角色(除了宋木子的角色让人觉得太恶心)。金晨很适合这类直爽傻憨的美女角色。
真诚、克制、扎实。没有耽于煽情的苦难叙事,《小小的我》想讲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这种平视的目光比一切居高临下的怜悯都来得可贵。正视残疾人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吃喝拉撒,敢于描绘脑瘫患者的情欲和性幻想,这在国产商业片维度是巨大的突破。
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以外,杨荔钠延续了她对母女关系的探讨,塑造了两位并不完美的母亲,这又是独属于女性导演的细腻视角。剧本层面也比较难得地还原了体面背后的现实:被让座时道谢的妈妈不经意地拉开孩子的视线、咖啡店老板的善行是为了税收优惠、公交公司郑重其事的反省其实是一场作秀……社会文明进步的背后,是更加隐性的歧视。因此以婆孙作为叙事中心是饶有深意的:残疾人和老人的处境相似,都因为政治正确被摆在较高位置,实际却不被看见。
易烊千玺让刘春和这个角色可信,大量特写镜头下也没有露怯,用身体的抽搐、扭曲和挣扎,回应戏里戏外的怀疑目光。
东京是第一次看,今天公映是二刷了。关于《小小的我》,首先夸一下选题。之前有一种说法,在媒体逐渐式微的年代,电影取代了新闻来描写跟反馈现实,并引导大众关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议题。如果这说法成立,那么进一步要想的问题是,一部电影,谁能够实现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我觉得是导演、编剧,更是在市场上有号召力的演员。
千玺在《小小的我》之中出演一名脑瘫患者,如果只是考量票房,完全会有一些更轻巧易做的项目;其次演一个在肢体表现并不那么好看的角色,则更需要打破自己身上被大众所定义的重重枷锁。
但最终,主创团队并没有在这一系列看起来都挺冒险的条件面前退缩,还是迎难而上,选择不破不立去做这样一个项目,在年终跨年的节点,把观众的视线拉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上,让大众真正看见他们,了解他们,我觉得我觉得也是一件非常具有勇气的事,也很值得敬佩。
接着说到正题。关于这部戏,主角是易烊千玺出演的刘春和,毫无疑问,这个角色的确非常特别,特别到电影在宣传里一直藏着不让他露面,直到电影上映才能看到他的正脸。然而这只是一个噱头吗?并不是。看完电影后,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会跟着他在电影里的“奇妙旅程”一起经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有关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心理变化乃至生理欲望,最终绽放出生命的光彩与力量,非常动人。可以说,千玺也贡献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表演,甚至能让人忘记他原本的偶像明星身份,只看到了刘春和。
同时,这虽然是一个围绕刘春和展开的故事,但又不止于刘春和。编剧游晓颖原本就非常擅长描写家庭关系,特别是一个家庭里女性处境的描绘。因为有个脑瘫患者的儿孙,家庭内的日常被打乱以后再重构,妈妈和外婆将如何应对一切的发生,她们的情感和观点很明确,都塑造得很丰满,特别是林晓杰饰演的外婆。
当然,这部电影的真实质感更离不开导演杨荔钠,最后还要再夸一下她。对于杨导,我私下的印象是她的言行处事非常缜密,前期准备又特别充分。她本身是做纪录片导演出身,知道如何从影像背后挖掘出最接近于真相的现实,以平视接近于白描的视角去讲述特殊群体的故事,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也完全不是一部苦情戏。另外,在东京电影节的采访中,杨导曾电影前期调研做得非常充分,走访了不少脑瘫患者及家庭,为本片最终从表演到整个电影叙事能够成立,在前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可惜没拿影帝,片里有至少三个影帝夺金点……脑瘫很考演技,表演上是很拼的(跟《绿洲》可以放在一起看,其实表演和剧作也很明显有借鉴),尤其是脑瘫还要讲方言这个点(但评委可能不太容易get)。其实身心障碍者题材只要敢写性需求基本都能及格以上,本片剧作优点也很明显,既有杨荔钠最拿手的代际相爱相杀撕逼大戏,也有一些看似顺拐正能量其实完全反着写的戏;当然最好的还是立意了,看得出编剧下了大功夫,也很好地写出了身心障碍者“只不过是想要被正常对待”而已。当然纯功能性的人物也多了点(比如纯工具人女孩雅雅),以及这些事儿满打满算就发生在高考完了到录取通知书发放这俩月里面,不说驾照考不考得下来,光气管切开术的恢复都得是超级英雄体质才能完成吧。
日本电影不是日本的电影,青年文化也不是青年的文化。专和你作对,让系统崩溃。
尤其佩服杨荔钠的底线和策略性,非常机警地打开了残疾议题的话语空间,且并未堕入(虽一度无限滑向)新自由主义式或传统式的健全中心主义桎梏之中。甚至面对更巨大的、难以言说的系统还有少见且珍贵的正面批评。然而视听语言上的匮乏还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问题,许多段落如果可以做得不那么戏剧化而是更突出感性(穿马路那段遥望的摄影机就是好的范本)就好了。
当然是一种平视的目光,只要仔细去观察摄影机的机位、视点、角度和速度就不难看出这肯定不是那种1.0式的消费边缘人群苦难史的创作态度。整个剧作还是过于安全了,其预设的许多安全区承诺了叙事势必朝向正确的,公理一般的,甚至是正义的方向稳步前进。主人公大量的想象段落作为一种破镜而出的力量被多次置于本作之中显然也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想要执行主观主义的拍法,那何不干脆做成一部《潜水钟与蝴蝶》?而雅雅帮助春和“破茧”的那场戏更是对全片的一次重伤。杨荔纳好像总是喜欢让她的主人公来上一段几分钟的念白/自陈,这一次同样是扣分项。实际上对于这类题材,如果观众过多地、过度地关注演员的表演,其实反而是影片整体上的失败,因为这会削弱最为根本的立意和初衷。
反复强调“老了”、“不能打头阵”,然仍在文戏矛盾冲突的观赏性已然饱和的情况下再次拔高了动作戏的疯狂程度,从想象力到执行力上依旧捍卫着当代世界尤其是亚洲首席武指团队的绝对地位,从台前到幕后大量从这里或交流或培养出的以日本杀阵拟斗为代表的泛亚洲武指们纷纷回归,开场突入火并和末尾地铁大战中村浩二最为狠辣,反而和喻亢的终极对决在已然营造出绝对碾压逆势的紧迫张力下战局扭转得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破势,但却更加实际符合主角的年龄体力所能做出的破局方法,其实回想下这么些年了很难再给甄子丹在动作上找到一个合适的称戏对手,喻亢都已是第三次了,无论对甄自己来说还是对他人来说,年龄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可忽视,坦言再拍几部便转幕后,且看且珍惜吧,文戏方面许冠文对97前后称呼的强调有点意思,但还是以旧世界的自我反省为主。
甄子丹回勇,身手依然敏捷矫健,甄家班动作设计水准在线,武戏带来的地铁打斗,堪称年度华语片动作戏,仅凭这一场就值回票价,甚至值得更高票房。文戏给人感觉是在硬拗了一出法庭戏,依然带着武人的耿直,法庭内外沟通、案件推进都粗糙了些,倒也不必太较真。毕竟主类型卖点还是动作片。
无比温柔的“想象”,在丝毫不丧失议题复杂性和政治性的同时,呢喃私语和肌肤相亲都在尝试用新的目光审视&queering冰冷的周遭,从开头字幕的五分钟城市影像+窃窃私语就爱上了。她说孟买(像所有大城市那样)是一座关于幻想之都,它假意承诺一切又拒绝满足任何愿望;但结尾回到乡下她也说,你那里很好、我这里也很好。只要我们还在想象一种更好的未来——在表演、在岩洞里探索、在对话、在弥合——黑暗里就还有光亮,改变就还可能发生。
对孟买进行了散文电影和城市交响曲式的描述,非常有诗意,雨水真是带有丰富的情绪。通过三位女性(其实主要是两位妇产科护士了,厨师的戏比较弱一点)完成了细腻而层次丰富的女性叙事,对经典的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爱情故事也有相当有意思的翻新。视听上大量夜景拍得非常迷人,用大量声画分离的段落(有时候其实是同期但是混音混得也像旁白)来把现实人物心理化,感觉导演深受法国左岸派影响。(当然看到片头片尾那一堆基金就知道这完全是一部全球电影模式下的电影,因此印度电影“缺席戛纳主竞赛30年”后,重返的早已不是此前那种印度电影了……)
一部绵柔、温润的女性电影,有着在印度电影谱系中不曾见过的现实主义影像观。从容、克制的影像,又不乏充满直觉性的摄取。导演捕捉着孟买数个湿热的夜晚,城市间的光影流转和平凡劳作的女性个体。城市夺走了时间,所以才要从城市空间中逃逸。摄影机始终以平等的姿态贴近、注视人物。深情、质朴已是本片最大的美德。
温柔流动贴体的影像质感,飘荡注视着孟买,撩拨心弦的配乐非常突出。普拉巴算是代替了阿努母亲的位置,阿努的禁忌之恋也应激着普拉巴受困的婚姻。普拉巴和阿努都对对方说了一句“对不起”,两代女性相互体谅,最后一幕乍现的“想象之光”,女人坐主桌,男人也上了桌,是宗教性别爱情观关系的理想和解景象。就是普拉巴幻想丈夫的虚实段落设计有些土了。
想象的光谱涵盖了有机与无机的方方面面,然也回到或者说止步于某种意义上的想象,最后一个镜头随着夜色斑斓中三位女性命运的短暂和谐,光谱的色彩终于谱成,可谓瞬时而动人的一幕,因想象而浪漫,因真实而可贵,一定层面上实际是苦涩而悲怆的,但电影并未试图去强调向往和现实之间的残酷距离,反而以轻盈的笔触描摹着一种凡世中独立、彷徨却依旧义无反顾的生存精神与携手意识,的确是时下需要被世界看见的那类电影。
客观来说,《想象之光》其实只是一揽子地将印度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抛在观众面前:女性的生存困境,巨大的城乡差距,落后的医疗体系、多信仰间的冲突等等,但导演实则无心(或无力)追问、深入,而是云淡风轻地将所有问题隐藏在浓雾、幽光之后,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但导演舒缓、极富诗意的风格确实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去接近印度的视角。如果戛纳在时隔近三十年后真的有意将这片土地重新纳入世界电影的版图,《想象之光》是个十分恰当的选择。
原想温柔诗意或是以乐景写哀情式的表达,未料像是套了一层柔光滤镜。本来通过三个不同阶级与背景的女性折射出信仰、阶层、经济落差、医疗制度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困境,就讨论面向而言,可延展之处颇多,但导演基本点到即止,更偏重抒情,而缺少了对困境、对问题实质因由的梳理与探问,不免会陷入一种虚浮浅表的“哀而不伤”。在孟买的段落要好一些,尚能看到许多对现实的观照,后半段到乡野、山洞与海边,就逐渐让渡到轻盈细腻的想象中去了。影片未必要拍得很实,做辛酸苦痛的细节累积,让人掬一捧同情的泪水,但过于耽溺在光晕中,总不免欠缺了些锐度。音乐尤其喧宾夺主,本来已在抒情,调子一起则近乎滥情。既然已经打算持一种“侧写”的姿态,那当于无声处听惊雷,于黑暗中放光明,而不是替人物放支曲,点个火这样越俎代庖的创作逻辑。
小失望,和导演的前作可以说没什么关系。影片意义大于质量本身。刻板印象中的印度电影类型毫无踪迹,只是围绕来自不同阶级和背景的三名女性,娓娓道来她们的生活与情事。两段式的结构和森林里的性爱戏似乎出自阿彼察邦的《祝福》,甚至扮演夫妇一段也让人想到阿巴斯的《合法副本》,尽管导演列举了一串女导演作为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