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留给我们的谜实在太多了,就连它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说,它的流向、它的河道,是自古以来就和今天一样,还是经历过复杂的变迁,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位科学家可以完全讲清楚。
今天的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列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的东营市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
黄河的走向十分奇怪,开始在青藏高原上,就绕着积石山,做了一个180度的大回环。到了甘肃以后,它不按照通常的习惯向东流,沿着黄河的另一条支流渭河就近入海,而是舍近求远,继续北上,跑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侧,先向北,后向东,而后向南,又来了第二个180度大回环,在陕西的潼关拐了一个90度直角,向东奔入大海,在中华大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几”字。黄河曲折度之大天下闻名,所以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之说。
黄河河道的走向有两处疑点,一直引起科学界的密切注意。一处在陕西与甘肃的交界处,这里,黄河本来可以自西向东流进渭河,却被一座不高的山岭—鸟鼠山分隔开来。另一处在内蒙古托克托(即河口镇)以东到凉城一线,这里黄河本来可以顺直地向东流入永定河上游的洋河,再流往天津入海,却偏偏南下,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
根据以上两个疑点,人们怀疑,在遥远的古代,黄河可能是走渭河东流入海的。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条河流绕过鄂尔多斯高原,在托克托向东流过岱海盆地,进入永定河上游的洋河,在天津流入渤海。
这样说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如果你到过陕西,在渭河两岸跑过,你可能会发现,这条不是很长的河流,却有一个非常非常宽的河谷。以西安以西的武功附近的渭河为例,河水只在宽不过百十米的河床中流淌,河两岸却有两层高高的阶地,当地老百姓称它们为头道塬和二道塬。每层阶地相对高差都在二三十米以上。我们知道,阶地是当年河流留下来的遗迹。当你爬上高高的二道塬时,距离渭河岸边已经有好几千米了。站在这里,向远方眺望渭河和它宽阔的谷地时,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今天的渭河,凭它的水量,能够造成这样宽阔的河谷!
再一个根据在渭河上源。渭河是黄河上一条重要的支流,源头在甘肃省境内的渭源县西境的鸟鼠山。翻过鸟鼠山就是黄河另一条小支流洮河,从渭源到洮河岸边的临洮,水平距离只有50千米。人们估计,大约在距今2000多万年到500万年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本来是沿着它的支流洮河上溯,再穿过鸟鼠山,进入渭河的。由于后来鸟鼠山一带发生地壳抬升,阻断了古黄河上游与渭河的联系,它只好改道向北,流进当时的另一条河流,即今天的黄河。
再让我们来到黄河的另一个疑点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北角的托克托。本来,按照黄河的自然流向,它应该继续东流,可是硬是来了个直角拐弯,沿着晋陕谷地南流,最后穿过壶口和龙门峡谷到达潼关,与今天的渭河相汇。产生托克托黄河弯曲的原因和发生的时代目前还不太清楚,大约也是在比较新近发生的地壳运动造成的吧。直到今天,在托克托以东留下的那片低洼的盆地和塞北那个有名的湖泊—岱海,似乎还在告诉人们,那里曾经流淌过一条大河。
接下来的问题是从托克托到潼关的晋陕峡谷又是怎样形成的。有材料说,那里是一条南北向的长长的地壳断裂带。不妨这样设想,既然滔滔的黄河水被高山阻挡不能前行,它只好沿着这条断裂带向南开路。如果你能到黄河壶口瀑布和龙门峡谷看一看,透过黄河那磅礴的气势,你也许会想象得出,大约在几十万年以前黄河因地壳运动发生改道时的情景。
黄河因地壳运动造成的河道变化,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在青海省境内有一条有名的倒淌河。这条长度只有几十千米的小河,发源于日月山,与一般中国境内的河流不同,它不向东流,而是向西流进青海湖。传说1000多年前,唐代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沿着唐蕃古道西行,越过日月山,来到倒淌河边。第一次见到倒淌河,文成公主很吃惊,她不知道天下还有向西流的河!这条完全不同于中原的河流,引起了她强烈的思乡之情,一时不觉泪流满面。
据研究,原来倒淌河也是向东流入黄河的。不但倒淌河,就连它西边的青海湖以及湖西的布哈河都是流入黄河的。后来,日月山一带地壳抬升,切断了与黄河的联系,倒淌河只好转而西流,青海湖也成了一个内陆湖。
这些关于黄河形成的种种看法,大多数都是推测,很多地方还没有可靠的证据。但是,它存在着可能性。希望少年朋友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去回答上面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问题。
文章对黄河的地质历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黄河古道可能的变化的假设。文中提到的黄河在青藏高原上的大回环、在甘肃的北上以及在陕西潼关的90度转弯,都是黄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现象。这些现象表明黄河的流向可能受到了地形、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文章中对渭河宽阔河谷的描述,以及对鸟鼠山和托克托地区地质构造的讨论,为理解黄河古河道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特别是提到渭河河谷的宽阔性可能与古黄河的流量有关,这需要通过沉积学和地质年代学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总体而言,文章提供了对黄河地质历史的有益见解,但需要更多的地质数据和研究来支持这些假设。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质勘探和数值模拟等现代地质学方法,以获得更精确的地质历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