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1名7岁的女孩想将学校午餐的鸡腿用塑料袋打包回家,被校长发现了。校长问在干什么,女孩说:“妈妈很久没有吃肉了,我想把鸡腿带回家给妈妈吃。”
听到这,校长心里不禁一阵心酸,女孩的家庭他了解,家里还有1个脑瘫姐姐,为了治病借了不少钱。校长立马对孩子说:“你吃吧!我再给你拿个鸡腿。”
女孩眼里闪着泪花,红了眼眶,但最终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看到这里,又想笑又想哭,贫穷家孩子的孝顺让人又感动又心酸。
经历生活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霍启刚在微博上说,天天和孩子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真的知道背后的意义吗?他和妻子霍晶晶带着孩子下田插秧,让孩子知道粮食的可贵,拒绝挑食和浪费。
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会早当家?
不是他们天生懂事,而是被穷所逼。
因为父母身体不好,或者父母忙着赚钱,无暇照顾他们,他们就必须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小给父母帮忙,给父母分担压力,只为了让父母能轻松一些,多一点时间陪伴他们。
很多父母说,我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最后却成了“白眼狼”,自私、懒惰。
父母不妨回头想想,其实你的孩子也有想孝顺的时候,可是都被你一一抹杀了。
当孩子第一次想孝顺你给你端一杯水,你可能立马阻止了孩子,因为你担心孩子把杯子打碎;
当孩子想帮忙扫地时,你觉得他扫不干净,拒绝了他的请求;
当孩子想跟你学做饭时,你说你的任务是读书,这些都不用你操心;
……
孩子就是在你的一次次拒绝中学会了“好吃懒做”,学会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同的年龄段,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要剥夺孩子劳动的能力,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体验生活带来的感触,永远比父母的说教更让孩子刻苦铭心。
物质贫穷暂时不可避免,心理贫瘠父母要时刻警惕
家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自怨自艾和情绪失控,因为生活的压力通常让他们脾气暴躁,而孩子很可能是接受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陪你一起长大》中“天才少年”李非凡,因为家里贫穷,妈妈一天打几份工,面对自己喜欢的机器人,他却不敢说要,贫穷过早的让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变得敏感又脆弱。
曾经有一位以707分考入北大的寒门子弟,写了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她在文中提到:“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
对孩子而言,物质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思想一旦在心理生根发芽,孩子的“懂事”和懂事背后的“自卑”和“胆怯”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所以,越是贫穷的家庭,越是懂事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培养孩子的“信心”和“胆量”,父母更需要以身作则,争取早日脱离贫穷。
什么样的家庭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靠“哭穷”来教育孩子并不可取
《感谢贫穷》一文中说:“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不是贫困苦难造就了坚强,而是坚强的人没有向贫困低头,让人成功的是坚强,不是贫困。”
贫穷给人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自卑,只要可以提供基础的物质基础,就没必要让孩子活在“贫穷”的阴影下,穷人的孩子和父母只有奋力跑,才能有躲避风雨的地方,而一般家庭的孩子已经有了躲避风雨的地方,只要教会孩子使用雨伞,孩子就可以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了。
“哭穷”就相当于把孩子从房子里赶到风雨中,让孩子去跑,而父母却在房子里看着。
父母是大人,孩子是小人,父母可以承受的事情,孩子不一定可以承受,本应该父母承受的事情,更不应该把压力转接给孩子,否则就会出现亲子关系的“颠倒”。
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即可,一味“哭穷”和一味“装富”都是在画蛇添足,即使你不说,随着孩子成长,他也能感受到家里的经济状况的好坏,父母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焦虑,让大人是个大人,孩子是个孩子,告诉孩子,父母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的孝顺离不开父母的引导,不要感谢贫穷,安于贫穷,用自己的勤劳和坚强去克服贫穷,顺便教会孩子这个道理。 这件事情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