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包括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拥有美国95%的地表淡水资源,占世界地表淡水的20%。五大湖区周围铜矿、煤矿、铁矿资源丰富,巨大的湖泊也为运输这些资源提供了廉价的渠道。
密西西比河流域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覆盖了北美中部的大平原地区。该流域拥有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农作物。密西西比河流域生产的农产品占美国农产品出口的92%,在全球饲料谷物和粮食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伊利运河和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建设之前,这两个区域地理上是分开的,西部的农产品和东部的工业制成品都处在自产自销的阶段。当时五大湖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并未形成有效的水运通道只有极少部分商品会从五大湖地区走陆路,沿密西西比河南下运至新奥尔良出口。
美国后来挖掘的运河总览,连接了大湖,大河和大海
连接五大湖和美国东部海岸的伊利运河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地理阻隔有碍美国东西部的整合,伊利运河的建设旨在连接大西洋和五大湖,降低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人员和货物运输成本,加速了五大湖地区的定居、美国向西扩张以及纽约州的经济崛起。
伊利运河的建设始于1817年,竣工于1825年。这条运河连接了哈德逊河畔和伊利湖,全长约843千米,沿途经过三十多个船闸,河道宽12米,最初的深度约为1.2米。在建设过程中,为了克服河道之间的高差,设计了83座船闸,通过调整闸室中的水位来使船舶顺利翻越高地。
伊利运河将五大湖的水运与东海岸的纽约港连通,从伊利湖到纽约的货运费用仅为之前的十分之一。直到上个世纪,伊利运河仍是美国运河中央干线,可通航装载量为2200吨的驳船。
连接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传奇运河五大湖和东海岸连接后,美国开始着力将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连接起来。
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连接了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伊利诺伊河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让美国五大湖区与密西西比河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内河水运网络。
运河将五大湖中的伊利湖与哈德逊河相连,进而通过伊利运河进入大西洋,而密西西比河上游的船只可以通过五大湖进入伊利运河,继而进入哈德逊河并驶入大西洋。
这条运河还连接了五大湖和加拿大通向大西洋的圣劳伦斯河,形成了一个环形水运体系,几乎让整个北美腹地变成了纽约的后院,美国中西部大部分城市都能通过水路便捷地到达纽约,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地区的经济发展,使纽约成为了美国东中部地区的大西洋母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和外贸金融中心。
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的挖掘历史和基本情况五大湖与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相连,但当时从五大湖驶出的货船并不能直接进入密西西比河,在芝加哥和密西西比河间还有约100英里的陆路要走。美国独立后,也希望五大湖能够与本国东海岸以及密西西比河相连,方便货物和人员运输。
五大湖可通过运河通往加拿大(避开瀑布)
美国政府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筹备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的修建,于运河于1836年7月正式动工。运河的总成本超过600万美元,但由于1837年伊利诺伊州金融危机的发生,运河修建一度被中断,最后在在1848年完工。
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全长154千米,宽18米,深2米。运河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长距离的水道和多个水闸设施。
运河造就了芝加哥的繁荣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的建设使得芝加哥得以飞速发展,最终成为全美第三大城市。从大湖区经密西西比河到墨西哥湾的河流运输,使芝加哥成为美国的物流中心。
伊利诺伊州的煤炭和大湖区的铁矿被运往芝加哥,芝加哥钢铁工业开始崛起。美国中西部的谷物、威斯康辛州和密歇根州的木材等资源也通过运河运往芝加哥,为日渐壮大的人口提供生活补给。
在运河修建期间,美国人像热炒纽约伊利运河债券那样疯狂投机芝加哥的土地,导致运河沿岸城镇的土地价值迅速攀升,吸引了大量投机者和移民前往芝加哥寻找机会。越来越多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除了用于航运,运河还曾作为芝加哥市的废水排水道,对芝加哥早期的发展功劳不浅。
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在美国内河水运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在美国内河水运网络中极其重要。运河连接了五大湖区与密西西比河,极大促进了北美腹地的经济发展。
通过运河,船只可以从大西洋直接进入伊利湖,进而前往上游的休伦湖、密歇根湖和苏必利尔湖。进一步驶入密西西比河流经的中部地区,便捷的水路连接加速了货物运输,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
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的成功借鉴了伊利运河的经验,并且在铁路时代依旧保持了其芝加哥的枢纽地位。运河的建设使得芝加哥等地的土地价值迅速攀升,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寻找发财机会或工作机会。运河公司通过出售联邦赠地所获得的款项,成功偿还了运河修筑费用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