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侍寝有多奇葩,妃子不能发出声音,门外还有太监偷听》
世人总以为,古代帝王三宫六院、佳丽三千,过着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可谁又能想到,就连帝王临幸妃子这等私密之事,也被一套严密的规矩所束缚。妃子们不仅要在漆黑的夜里,摸着皇帝的脚踝爬进龙床,还得像哑巴一般一声不吭。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寝宫之外还有太监专门"听墙角",计算着时辰。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匪夷所思的制度?为何连九五之尊也要被如此规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一、敬事房的由来
世人皆知清朝宫廷规矩多,却不知这其中最严苛的,莫过于敬事房的设立。康熙十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年轻的帝王痛失爱妃。那一年,年仅二十岁的德妃因侍寝过度,一命呜呼。这件事在宫中掀起轩然大波,太医院立即上奏,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帝王起居。
就这样,清朝特设敬事房,专司皇帝"人伦之事"。这个机构成立之初,不过区区三人,一位总管太监,两名记录太监。可随着康熙帝逐渐开始重视此事,敬事房的规模逐渐扩大,到乾隆年间已发展到三十余人。
敬事房总管太监可不是一般太监能当的。据《养吉斋从录》记载,雍正四年,一位名叫李德全的太监因深得帝心,被破格提拔为敬事房总管。这位李德全,年过五旬,在宫中待了三十余载,熟知宫规祖制。他上任第一天就立下规矩:凡朝廷大臣上疏劝谏皇帝节制房事者,一律由敬事房先行过目。
更有意思的是,敬事房内还设有一个"记事处",专门记录皇帝每日起居作息。乾隆年间的《记事簿》中就有这样一条记载:"十月初八,夜,宫中灯火通明,皇上因批阅奏章至三更,敬事房屡次进谏未果,遂令太医院总管备茶汤。"
敬事房不仅管理皇帝的私生活,还要负责调节后宫关系。每逢节庆,敬事房总管都要拿着小册子,仔细核对各位妃嫔被翻牌子的次数。若发现某位妃子受宠过度,立即上报太后过问。道光年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年中秋,皇帝连续三日翻同一位妃子的牌子,敬事房总管陈德辉不得不在夜里趁机进言:"万岁爷,明日是皇后娘娘的生辰......"
到了清末,敬事房的权力达到顶峰。同治帝在位时期,年仅十六岁就被允许开始临幸妃嫔。可敬事房的总管太监李莲英,以皇帝年幼为由,坚持一月不得超过三次的规矩。此事还闹到慈禧太后面前,慈禧非但没有怪罪李莲英,反而大加赞赏,还赏了他一件黄马褂。
二、翻牌子制度的奥秘
清朝宫廷的翻牌子制度堪称后宫管理的一大奇观。这些看似普通的木牌,实则暗藏玄机。据《清宫典制》记载,每块牌子长约五寸,宽三寸,以樟木精心打造。牌子正面写着妃嫔的名讳,背面则标注其居住宫殿。最特别的是,每块牌子顶端都穿着一根绿色丝绳,这便是"绿头牌"的由来。
乾隆年间,敬事房曾设立过一个特殊规矩:每块牌子使用满一甲子便要更换。有一次,一位年迈的总管太监发现,某块牌子已使用五十九年,便立即命人打造新牌。不料新牌刚完工,那位妃嫔就已驾鹤西去,这块从未使用过的新牌便被收入宫中档案馆。
选妃翻牌也讲究时令节气。《养心殿杂记》中提到,每逢立春、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气,敬事房都会特意将当值妃嫔的牌子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道光皇帝在位时,就曾因一位新晋嫔妾在端午节被翻牌,引发后宫一场不小的风波。原来这位嫔妾的本命年属蛇,端午恰是农历五月,犯了"蛇遇五月劫"的忌讳。此事惊动太后,最终敬事房不得不修改选妃规矩,加入了生辰八字的考量。
雨露均沾的规矩更是独具匠心。每位妃嫔的牌子都配有一本专门的记录册,详细记载其被翻牌的日期、时辰,甚至包括当日的天气。如果某位妃嫔连续三次被翻牌,敬事房就会采取"避谦"之策。咸丰年间就出现过这样一桩趣事:某位深得圣心的贵妃连续被翻牌四次,敬事房总管不得不使出"苦肉计",谎称该贵妃染上风寒,需要静养七日。
到了光绪年间,翻牌子制度更加细化。每月月初,敬事房都要制定一份"选侍档",将可以侍寝的妃嫔分为三等:上等者月可三次,中等者月可两次,下等者月仅一次。这份档案还要经过太医院审核,根据妃嫔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为了避免皇帝独宠,规定同一宫殿的妃嫔不得连续被选中。
更有意思的是,敬事房还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暗号系统。当值太监会根据牌子的摆放位置,暗示当晚被选中的可能是哪位妃嫔。若牌子偏左,暗示选中东六宫的妃子;若偏右,则是西六宫的妃子。这些微妙的讯号让宫中各路眼线都忙得不可开交,为的就是提前知晓圣意。
三、门外偷听的规矩
在清朝宫廷中,寝宫门外必须安排太监"听宫",这项差事虽然看似简单,却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根据《清宫旧事》记载,听宫太监通常由四人一组,分别守在寝宫四角。他们要用特制的竹筒抵在墙上,仔细聆听内里动静,务必确保万岁爷的安危。
康熙年间就发生过一件轰动宫廷的事件。一位新任听宫太监因不谙规矩,在值夜时打起瞌睡。恰巧那晚皇帝感到不适,唤人传太医,这位太监却毫无反应。此事被敬事房总管发现后,立即被革职查办。从此以后,听宫太监必须每刻钟击打一次铜锣,以示清醒。
乾隆时期的听宫制度更加完善。每到亥时,值班太监要在寝宫四角点燃特制的香,这种香燃烧时间恰好是一个时辰。若香燃尽,便要立即更换。同时,他们还要记录皇帝翻身的次数、咳嗽的频率,甚至连打呼噜的声音大小都要详细记载。这些记录第二天一早就要呈送太医院过目。
道光皇帝在位时,听宫制度又添新规。因为当时后宫妃嫔众多,为避免打扰龙体,规定听宫太监必须赤脚行走。他们的鞋子要统一存放在值房内,即便寒冬腊月也不能例外。据《清宫医案》记载,嘉庆末年,一位年迈的听宫太监因此落下严重的冻疮,太医院特意研制了一种"御制暖足香",专供听宫太监使用。
听宫太监还要熟记一套复杂的手势暗号。若听到寝宫内有异常响动,必须用手势互相传递消息,绝不能出声。这些手势多达三十余种,每一种都有特定含义。比如,摸耳朵代表"咳嗽",捻手指代表"说梦话",摸鼻子则意味着"需要传膳"。咸丰年间就有一位太监因为记错手势,将"需要温水"误传为"召见太医",结果惊动了半个紫禁城。
更令人称奇的是,听宫太监还要掌握测算时辰的本领。每到夜半,他们要根据星象位置判断时间,并在特定时刻击打更锣。若打更的时间差错超过一刻钟,轻则被罚俸禄,重则被调离职务。同治年间有一位太监,因连续三次打更准确,被破格提拔为总值事太监。
到了光绪年间,听宫制度达到顶峰。每位太监都配备了一本《听宫则例》,详细记载了各种规矩和应对方法。比如遇到打雷下雨,要如何用棉布包裹铜锣以降低声响;遇到妃嫔临幸时,要如何判断适当的退避距离;甚至连打喷嚏都要用特制的袖套捂住,以免惊扰龙体。
四、侍寝礼仪的繁文缛节
侍寝礼仪可谓是清宫制度中最为严苛的部分。《清宫御用典册》中详细记载了这套复杂的规矩。被选中的妃嫔必须在申时就开始准备,首先要在浴房中沐浴更衣,用特制的香粉熏染全身。这种香粉由珍贵的龙涎香、麝香等十余味名贵香料调制而成,每年只制作一次,由太医院专人负责。
康熙年间就有一个特别的规矩:侍寝妃子的衣物必须经过三重检查。第一重由贴身宫女检查,确保里衣无一丝褶皱;第二重由值班太监检查,确保外衣整洁得体;第三重则由敬事房总管亲自过目,连发簪步摇都要仔细查看。据《养心殿杂记》记载,有一次一位贵妃的玉镯被发现有细小裂纹,立即被取消了当晚侍寝的资格。
入寝时的步伐也有严格要求。据《清宫礼仪录》记载,妃嫔走路必须是"三寸金莲步",每步不得超过三寸,从寝殿门口到龙床要正好迈够二十七步。乾隆朝有位新晋选侍因紧张,多走了一步,结果被记过惩戒。从此敬事房在地上铺设了特制的地毯,暗纹恰好标示了步数。
更令人称奇的是"摸踝"礼。妃嫔入寝后,要在漆黑中摸索皇帝的脚踝,以示恭敬。这项礼仪始于雍正年间,据说是因为当时有位妃子不小心碰到了皇帝的龙体,从此定下这个规矩。到了乾隆时期,这项礼仪更加讲究,必须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轻轻触碰三下,不多不少。
说话更是大忌。除非皇帝问话,否则妃嫔绝不能主动开口。就连回答也要用气声,音量不能超过三尺之距。道光年间有位宫女记载,某位妃嫔因为打了个喷嚏,结果被罚禁足三日。从此敬事房规定,侍寝前要服用特制的消痰润喉丸,以防意外发声。
临幸结束后还有"更衣礼"。妃嫔必须等待专门的更衣太监在外击响铜锣,才能起身梳洗。这道铜锣要敲响九下,象征着九五之尊。咸丰朝时期,一位年轻的太监因为多敲了一下铜锣,当即被革职查办。从此敬事房在值房中专门设置了一面计时沙漏,以确保铜锣声间隔准确。
寝宫中的摆设也有讲究。床头必须放置三样物品:一盏长明灯,寓意传宗接代;一只玉如意,象征心想事成;一个铜镜,取其"明目达理"之意。这些物品的位置分毫不能差错,每日都要由专人丈量角度,确保万无一失。光绪年间,一面铜镜因为角度偏离了三分,导致值事太监被降了三级。
五、赏赐制度的奥妙
清宫赏赐制度堪称是后宫管理的精髓所在。《清宫内务府档案》详细记载了各种赏赐的规格和程序。侍寝获赏分为寻常赏赐和特别恩典两种。寻常赏赐通常包括绸缎、首饰、点心等物品,而特别恩典则包括提升位份、赐予special宫殿等重大赏赐。
康熙年间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赏赐等级制度。每次侍寝后,妃嫔都会收到一份"例赏"。这份例赏按照季节变化而不同:春季赐玉兰花样金簪一对,夏季赐翡翠镯子一副,秋季赐珊瑚珠链一串,冬季则赐貂皮披风一件。据《养心殿昼夜记》记载,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康熙特意在例赏之外,额外赐予每位侍寝妃嫔一件软狐皮暖手筒。
乾隆朝时期,赏赐制度更加细致。每次侍寝后的第二天早晨,太监会送来一份"御前糕点"。这些糕点都是按照特定寓意制作:如月饼象征团圆,寿桃代表福寿,莲蓉包暗示连生贵子。有一次,一位新进宫的御厨不懂规矩,做了形似断桥的糕点,当即被革职查办。从此,御膳房专门编撰了一本《赏赐点心则例》,详细规定了每种点心的形制和寓意。
道光年间创立了"二次赏"制度。若妃嫔侍寝后三日内,皇帝仍念念不忘,就会再次赏赐。这种赏赐往往比首次更为丰厚,通常包括一套完整的首饰和一套四季衣裳。据《清宫档案》记载,道光九年冬,一位深得圣心的嫔妃连续获得三次赏赐,创下了历史纪录。
咸丰时期的赏赐更具特色。每位获赏的妃嫔都会收到一份特制的"御香包",里面装有十二种名贵香料,每月更换一种。这些香料都要经过太医院严格挑选,确保对身体有益。同时,香包的颜色也有讲究:春天用绿色,夏天用红色,秋天用黄色,冬天用紫色。
同治年间增设了"节序赏"。每逢重要节日,侍寝过的妃嫔都会获得特别赏赐。端午节赐五色丝线编织的长命缕,中秋节赐玉质的团圆盒,冬至赐水晶制的暖手炉。这些器物都由内务府专门监制,每件都刻有具体年份和节序。
光绪朝时,赏赐制度达到了巅峰。不仅要记录赏赐的内容,连赏赐时的具体细节都要详细记载。比如赐予的时辰、太监传递的手势、妃嫔叩谢的次数等,都要一一登记在册。每月月底,这些记录要呈送太后过目,以便了解后宫妃嫔的得宠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退赏"制度。若妃嫔在获赐后有违规行为,不仅要收回赏赐,还要追加惩罚。光绪二十年,就发生过一起著名的退赏事件:一位贵妃因为将皇帝赐予的玉镯赠给宫女,结果不仅被收回所有赏赐,还被降为常在。这个案例被载入《清宫惩戒录》,成为后世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