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阅读2

永凤分享 2024-07-22 05:32:36

1

第一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12分)

【材料一】什么是“盐”?

盐是人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其中含有的主要成分钠离子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必需元素。食盐安全和吃什么样的盐,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买食用盐的时候,应注意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日期、配方及保存期限、食用或使用方法等。应选购正规商家生产的食用细盐,因为细盐是采用先进的制盐工艺,经过溶解、卤水澄清、蒸发、干燥等过程精制而成,降低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镁、钨、硫酸根离子等化学物质的含量,而且减少了泥沙等杂质,具有氯化钠含量高、洁白、干燥、卫生、久放不易溶化等特点。

市场上有许多保健盐,如低钠、高钾、富硒、加碘,保健盐是比较好的一种食用盐。因为钾具有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维持体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抗食用盐的升压和损伤血管的作用,可起到预防脑卒中发作的效果。硒能对金属镉、汞和砷的毒性有明显的抵抗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可防止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对心脏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碘是通过形成甲状腺素发挥生物作用,影响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保持正常精神状态和新陈代谢等重要功能,缺钾容易引起甲状腺机能降低与肿大,基础代谢率及活力下降,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碘过多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出现中毒反应的症状。(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材料二】为什么有人爱吃“咸”?

很多人觉得“爱吃咸”只是口味和习惯问题,如果真的想改变,下定决心就可以做到。其实,“爱吃咸”是有生理原因的。研究者发现,吃盐也会像酒精、尼古丁一样让人上瘾。

科学家曾经专门研究了“为什么盐会让人上瘾”。研究者发现,吃盐影响的是大脑中的阿片系统(阿片能缓解疼痛,产生幸福感)。这一系统位于大脑的中央杏仁核区域,产生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脑部结构也处于这一区域。该大脑区域自然分泌的阿片成分会让人更喜欢盐分,所以会让人产生对盐分上瘾的症状。

另外,一项针对18个国家超过9万人的调查发现,中国人超级爱吃盐。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数据显示,80%的中国人每天吃盐量超过了12.5克,这多出一倍的摄入量到底会有哪些实质性危害呢?

【材料三】吃盐太多有什么危害?

1. 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高盐饮食对呼吸道的影响,是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高盐饮食会导致血液中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这会使上呼吸道黏膜抵抗疾病侵袭的能力降低,各种细菌、病毒也就更容易乘虚而入。

2. 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日常生活中口味过重的人,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原因是盐摄入过多,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人体的肾脏每排泄1000毫克的钠(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大约也会同时消耗26毫克的钙。所以摄入盐越多,钙的流失也越多。不过,这只是第一步。由于盐摄入过量,在肾小管重吸收(人体尿生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时,过多的钠离子会与钙离子竞争,从而导致钙的排泄增加,血钙下降。久而久之,血钙的不足就会破坏骨钙与血钙之间的平衡,最后导致身体缺钙,患上骨质疏松症。

3. 容易长皱纹

食盐中的钠离子原本就存在于人体血液和体液中,起着保持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水分平衡的作用。当盐摄入过量,也就是钠离子摄入过多时,会导致面部细胞失水,从而造成皮肤老化,皱纹增加。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百科知识》2021年第13期,有删改)

【材料四】

1. 下列有关“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其中含有人体的必需元素,所以在购买时要格外注意产品的相关信息。

B. 正规商家生产的食用细盐,没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镁、钨等化学物质的含量,而且减少了泥沙等杂质。

C. 保健盐有维持体内水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抗食用盐的升压和损伤血管,预防脑卒中发作的作用。

D. 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人超级爱吃盐,针对这一情况,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 “爱吃咸”只是口味和习惯问题,如果真的想要改变“爱吃咸”的习惯,下定决心就可以做到。

B. 大脑的中央杏仁核区域有着阿片系统,其自然分泌的阿片成分会让人更喜欢盐分,对盐分上瘾。

C. 吃太多盐容易导致血液中钠浓度过高,降低上呼吸道黏膜抵抗疾病侵袭的能力,影响呼吸道健康。

D. 盐摄入过多会使钠离子与钙离子竞争,导致钙的排泄增加,血钙下降,最终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3. 请你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四的漫画,补写出材料三横线上的第四条危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明的妈妈做饭喜欢多放盐,请你帮助小明劝说他的妈妈少放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 (3分)A 【解析】B项,由材料一“正规商家生产的食用细盐……降低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镁、钨、硫酸根离子等化学物质的含量”可知,选项中“没有”以偏概全。C项,由材料一“市场上有许多保健盐……因为钾具有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维持体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抗食用盐的升压和损伤血管的作用”可知,选项偷换概念,表述错误。D项由材料二“一项针对18个国家超过9万人的调查发现,中国人超级爱吃盐。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是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的,表述错误。

2. (3分)A 【解析】根据材料二“其实,‘爱吃咸’是有生理原因的”可知,A项表述有误。

3. (3分)容易引起高血压(或:对高血压的防治不利等)

4. (3分)示例:阿姨,吃盐也会像酒精、尼古丁一样让人上瘾,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而且吃盐太多,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得骨质疏松症、长皱纹等,危害很多。所以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少吃盐。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您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控制食盐的放入量。

2

第二篇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题。(11分)【素材解读】选文围绕古人查询知识、了解热点的办法——查询类书展开说明,向我们介绍了类书的种类、特点及重要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李方恩

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

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

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 A 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 B 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最后完成。全书一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⑦从古代各种各样的类书,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类对各种旧闻新知的好奇心。

(摘自《知识窗》2020年第4期,有改动)

1. 结合第③段内容,请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类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这句话放在A、B两处的哪一处更适合?为什么?(2分)

好在这部书开了类书编纂的先河,此后各种类书层出不穷,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了准备辩论赛,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为提高检索效率,你应该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3分)

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

补充设问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

B. 类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在本质上还是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

C. 研究者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具有极高地位。

D. 明朝的《永乐大典》规模空前,被誉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之一”。

6. 选文以“古人去哪里找‘热搜’”为题目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 (3分)类书是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并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便于查询的工具书。(一点1分)

2. (2分)应放在B处。因为④⑤⑥段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曹魏时的《皇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来介绍类书。(判断1分,理由1分,学生从语意连贯的角度来分析也可给分)

3. (3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永乐大典》具有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这一特点,增强了科学性和准确性。(判断1分,作用2分,学生答到“内容充实”“资料丰富”等特点也可)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永乐大典》比作中国文化的名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永乐大典》的重要性,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判断1分,作用2分)(学生答到任何一种说明方法均可)

4. (3分)甲:史 乙:经 丙:集 (一空1分)

5. (3分)D 【解析】由选文第⑤段中“《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可知,D项中“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之一”表述有误。

6. (3分)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类书具有“搜索引擎”般能查询各类知识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第三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2分)

【素材解读】选文围绕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展开说明,向我们介绍了节气前后气候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多了解生活。

小雪将雪

①天渐寒,雪将至,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几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

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 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

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 “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 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馨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

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家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 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梦, 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 夜上剡溪船”。

(选自《科技日报》 作者刘琪瑞,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群芳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都记载过小雪的天气情况。

B. 小雪不一定会下雪,但是气温会越来越低,足以下雪,庄户人会开始着手一些农事。

C. 庄户人盼望下雪,原因之一是下雪可以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不会有病虫害发生。

D.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表明小雪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所喜爱的。

2. 小雪这一节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③、⑤段中引用农谚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说说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 (3分)C 【解析】由文章第⑤段“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可知,下雪可以使开春农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C项“来年不会有病虫害发生”表述错误。

2. (3分)①霜色满天,寒气凝结大地,降水即将由雨凝结成雪,但下雪几率还小;②阳气下藏,阴气闭固,万物萧索;③气温越来越低,已降到下雪的温度,降雪即将开始。(每点1分)

3. (3分)①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小雪节气里人们主要的农事活动,以及人们为冬天生活做准备的情景;②说明了小雪节气与收成的关系;③使文章更有生活气息。(每点1分)

4. (3分)①拓展小雪节气的知识,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②增强了小雪节气的文学趣味,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内涵;③诗化的语言,让文章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每点1分)

4

第四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3分)

【选材理由】选文围绕人体细胞如何发“电报”这一问题,向我们介绍了背后的原理及其被发现的过程,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科普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知识。

人体细胞如何发“电报”

王 欣

①“滴……滴滴……”,寂静的深夜里,情报人员在聚精会神地发电报,把紧急军情传递给战友。这种谍战片中的场景,也在我们的身体中发生——数以亿计的细胞,通过传递信号使构成人体的60万亿个细胞团结一心。

②细胞们是如何发“电报”的呢?

③细胞间传递的竟然也是电。不同于发报机发出的无线电波,这是一种微弱的可通过细胞膜传导的生物电。早在公元18世纪,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就发现了生物电。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剥了皮的青蛙挂在铜钩上,铜钩又挂到凉台的铁栏杆上。铁栏杆和蛙腿接触的瞬间,蛙腿就跳动了一下。家人惊恐地以为是闹鬼,伽伐尼却认为这是生物电的作用。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制备两个蛙腿,其中A蛙腿的肌肉划开一个伤口,B蛙腿的坐骨神经被放到伤口部位,B蛙腿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肌肉在那个瞬间发生一次跳动,说明肌肉跳动可以不依赖于铜铁等金属,由生物体内的电流造成。这个实验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的兴趣。伏特认为不同的金属接触会产生电流,电流作用于肌肉会引起肌肉收缩。伏特通过实验发明了原电池,他的名字也成为电压的单位。

④生物体可以产生电流,产生电流的原理过了一百多年才逐渐被科学家知晓。20世纪5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霍奇金等人通过枪乌贼实验发现了静息电位。霍奇金将直径为 0.1毫米、内部充满海水的毛细玻璃管,纵向插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作为细胞内电极,将另一电极置于浸泡细胞的海水中,并在细胞内外电极之间记录到约 60毫伏的电位差。霍奇金的发现为电生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⑤过了20多年,科学家才确认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的跨膜流动引起的。钾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即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上有一种“漏钾通道”,只允许钾离子通过。因此,带正电荷的钾离子会顺着浓度差向细胞外流动,从而形成一种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并使电位差在负60毫伏左右达到平衡。

⑥当细胞受到其他细胞传来的电流刺激,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就会开放。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通过通道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波动。如果通过仪器来观察,它就像一个尖峰,好比发报机传出的那一声短促的“滴”声。接下来,它可以传遍整个细胞膜,再通过细胞间的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细胞。该电位因其接受刺激的大小而表现为不同的频率,形成一连串类似摩尔斯电码的“滴……滴滴……滴滴滴……”将信号不断传递开去。

⑦并非所有细胞都具有发“电报”功能,比如血细胞、骨细胞、表皮细胞、毛发细胞都不会产生生物电,也就无法发“电报”。人体中具有发报功能的是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它们是非常活跃的“情报员”,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机体的内外环境,忠实执行着“情报工作”。如果说神经细胞是消息灵通的“高级特工”,那么肌细胞和腺细胞这些“基层特工”除了收发情报还要执行任务,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心跳、呼吸、走路、说话、思考问题和新陈代谢,等等。

⑧下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我们就知道它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把它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可以做出各种行为、执行各种功能的生命有机物的物质,就是肉眼看不见的永不消逝的电活动。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8月6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选文开头描述谍战片中发电报的场景,类比我们身体细胞传递信号,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B. 人体部分细胞通过细胞膜传导生物电来监视机体的内外环境,从而传递“情报”,执行“情报工作”。

C. 第⑦段在说明不同细胞所扮演的角色时,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细胞各自的功能。

D. 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介绍了伽伐尼、霍奇金等人的实验过程,具体地说明了人体细胞发“电报”的知识。

2. 选文从哪些方面对人体细胞发“电报”的原理进行介绍?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以“人体细胞如何发‘电报’”为题目,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 (3分)D 【解析】本文先提出“细胞们是如何发‘电报’的呢”这一问题,然后进行具体分析,再点明并非所有细胞都具有发“电报”功能,最后用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细胞的活动形态进行总结。属于“总—分—总”的结构形式,D项分析不正确。

2. (4分)①生物电的发现;②静息电位的发现;③静息电位的形成;④人体的部分细胞通过电位波动传递信号。(每点1分)

3. (6分)①点明文章说明对象是人体细胞,并交代人体细胞可以“发‘电报’”这一事实;②“发‘电报’”一词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以问句做标题,向读者抛出问题,设置悬念,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3分)

5

第五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选材理由】文章介绍了海底甲烷逃逸至海面空气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两道“防线”。阅读本文,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海底甲烷“越狱”记

①甲烷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深受人们的青睐和喜爱。然而,当这种气体大量释放到空气中时,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又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②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其海底具有全球最大的甲烷库存,海底甲烷主要以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石油、浅层气等形式被牢牢封存于沉积物中。然而,总会有一些“顽固”的甲烷分子试图逃脱海洋系统(沉积物、海水和微生物等)的层层束缚,逃逸到大气层中,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为防止它们大规模“越狱”,海洋系统为此设置了两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沉积物的防护作用

③海底沉积物可以作为致密的“城墙”储存各种形式的甲烷,也可以成为阻止甲烷分子向上逃逸的第一道防线。在沉积物这道防线中,密密麻麻分布着大量的“狱警”——微生物大军,时时刻刻进行巡逻监视。这些微生物大军的统帅是甲烷厌氧氧化古菌,这类古菌有三大家族,分别是ANME-1、ANME-2和ANME-3。在沉积物中,它们各显其能,能够联合硫酸根还原菌、铁锰还原菌、硝酸根还原菌等各路细菌“人马”,共同消灭试图“越狱”的甲烷分子。

④在微生物大军的围追堵截下,试图逃逸的甲烷分子“死伤”惨重,约有80~90%的甲烷分子会被微生物所消灭。当然,在一些沉积物地层裂缝中,由于试图逃逸的甲烷通量过大,微生物来不及消灭,会有一小部分甲烷分子成功突破第一道防线逃逸到海水环境中。据估计,这些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大军每年可以消灭掉约3.42亿吨的甲烷分子,另外约有40~1220万吨甲烷分子能越过沉积物防线逃逸到海水中。

第二道防线——________________

⑤对于那些成功突破海底沉积物这一防线的甲烷分子来说,就算“越狱”成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们还要突破第二道防线——水圈。从海底沉积物逃逸出来的甲烷分子能否顺利到达海面,进而进入大气层,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水深度、海水温度、水体环流运动、甲烷上升速率、甲烷溶解速率和甲烷氧化作用等。

⑥逃到海水中的甲烷首先会给自己穿一件“防护衣”,即在气泡表面形成一层甲烷水合物膜,这“防护衣”能够保护它们不会被海水溶解。然而,在甲烷气泡不断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压力减小,气泡体积变大,“防护衣”被逐渐撑破,因而甲烷只能溶解到海水中。

⑦这时,微生物大军又开始不断进攻这些逃逸的甲烷分子。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在海水中逃逸时会在海底上方形成羽状流(气体羽流),当上升至海底以上300~400米时,羽状流会随着甲烷溶解而消失,加之微生物的堵截氧化作用,能够逃至表层海水的甲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深海水域(>600米水深)中逃逸的甲烷几乎难逃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在浅水域(<50米水深)的甲烷渗漏区,由于海水的水层较薄,这里的甲烷分子能够较轻易地逃脱海水的束缚,顺利进入大气中。

⑧由此可见,依托于沉积物和水圈这两道防线的防护作用,成功逃逸到大气层中的甲烷微乎其微。而海底沉积物中大量的甲烷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其储量是全球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我国两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已成功证明了甲烷泄漏的可控性,但在未来大规模商业开采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海洋系统中的天然防线,有效防止甲烷分子“越狱”到大气层,仍然任重道远。

(选自“中国科普网”2021年7月16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甲烷虽然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当其大量释放到空气中时,还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B.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沉积物对甲烷逃逸的防护作用。

C. 海底甲烷即使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在其后面的逃逸过程中还是会遭到微生物的进攻。

D.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海底甲烷在逃逸至空气过程中由下到上要经过的“层层关卡”。

2. 请按照文章第一个小标题的形式,结合文章相应内容,补全横线处的小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最后一段提到了海底甲烷的利用前景,是否偏题?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以甲烷的口吻,联系文章内容,简要介绍甲烷在“越狱”之路上都会面临哪些困难,而甲烷又是如何应对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