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回答我

翠巧谈文化 2025-04-04 06:06:42

眼见为实,是传统的说法,但也不能全对,也不能全错。静静地思考才能得正确的结论。人们常说我看到物体,其实这种说法是欠缺的,用科学地方法来解释是:某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你的眼睛里,通过晶状体折射到视网膜上,刺激视神经形成视觉的。利用反射原理,可以解释许多光学现象。例如我们看到的红色,是因为它只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到你的眼睛里,形成红色。同样道理,其它的有色物质亦如此。

唯一特殊的是白色和黑色,白色物是因为能反射所有波段的可见光。与之相反的黑色物却能吸受可见光。那么问题来了,自然界最常见的水,相信不会陌生,它是无色的,无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怎么用科学地方法解释呢?这也是我困扰多年的问题。记得上小学学习自<﹤然>>时,课文中用比较方法直观地说明无色和白色的区别。文中说牛奶乐了豆浆才是白色的。我也试图解释这一现象,认为也许是水的颜色不确定,所以叫无色吧。有时说深蓝的大海,有时清清河水。随后才明白,我看到不是真正意义的水色,因为它们含有杂质,纯净的水是无色的,如蒸流水。

那我就更不解了,怎样用科学来解释这现象呢?就像遇到无解的方程,套用光的反射原理,无色一定既不反射又不吸收可见光的物体,或者是既反射又吸收。但是无论怎么说在逻辑上总说不通。用不白不黑,或非黑即白,都不能得到无色的结果。因为在色彩的世界里太多灰色地带(五颜六色)。如果把白色和黑色混合,那是真正的灰色。

网友们,谁能给我合理的解释呢?于是我想到几千年前的老子,用他的<<道德经﹥﹥也许能有满意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用科学无法解释时,那进入潜科学领域,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他的哲学理念影响后人,多少人在哲学的道路上喋喋不休,做着有意或无用的付出。

通过探讨无色的道理,我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了自己的认识。能说明白的是道理,不能解释明白也是道理。有名之物,客观存在,无名之物,也客观存在。

这就是意外的收获,种豆得瓜,似乎是不合常理,但你要静静思考,也暗含更深刻的道理。难怪人们常说,科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看来眼见不一定为实,耳也不一定为虚。独立思考,才是拔云见日,有自己的发现。大道至简,说简也深。

0 阅读:0

翠巧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