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资治通鉴的人都知道,他的第一篇,是从公元前403年开始的。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呢?
司马光认为这一年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周威烈王承认魏斯、赵籍、韩虔三人为诸侯,也意味着曾经强大的晋国,没了,变成了赵魏韩三个诸侯国。
堂堂周天子竟然会承认三个卿大夫为诸侯,这天子做的是有多不自爱。
这是讲历史吗,这是在骂国君呢!
但这能怪得了人家周天子吗?
想当初周幽王之前,王室拥有肥沃的关中平原,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只有王室欺负人,哪有诸侯敢招惹他呀。
你看看褒国。
得罪了周天子,被打的不敢还手,眼看要亡国了,只能献上他们那最漂亮的女娃,才平息了周天子的怒火。
有人说西周会亡,就要怪这个女娃,就是因为他,周幽王废后废太子,最终落了个身死亡国的命运。
但要我说,明明是周幽王定力不够,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周幽王不讲规矩,带头违反周礼,把嫡长子的太子之位给废了,立那个褒国女孩为后,他们的儿子为太子。
还带着部队去讨伐自己的老丈人,想用武力把废后废太子这件事给压下来。
没想到,老丈人发起狠来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知道自己打不过周天子,再找几个帮手也是一样。
于是周幽王的岳父竟然找来了草原骑兵,在自己与周幽王对峙的时候,从侧面突然袭击。
王室的部队里,虽然有很多高干子弟,但是遇到关键时刻,也是真拼命,被里外夹击了,还遇到了战斗力强悍的草原骑兵,竟然能保护周幽王边打边退,逃回了镐京城。
可惜没等来救兵,加上国丈大人的里应外合,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杀,城也被烧光了。
周幽王死了,国丈大人就扶持原太子称帝,他就是周平王。
当时周王室有两块大地盘,一个以镐京为中心,拥有整个关中平原,是周人的发祥地。
另一个是洛阳一带。
镐京城被毁了,周幽王又是死于自己的外公手里,周平王觉得在镐京不安全,就在郑、秦、晋诸侯的卫护下东迁,去了洛阳,征调大批殷商遗民修建洛阳王城。
而原来的那个镐京以及关中平原,已经被犬戎等部落占领,周平王就送了一个顺水人情,把那块地赏给了秦国。
经过几代秦王的努力,秦国才拥有了关中,这是他们能跻身战国七雄的底气。
从周平王东迁洛阳,王室没有了碾压所有诸侯的军队,到周威烈王分封三晋为诸侯,却又经过了367年。
一个天子,没了地盘,诸侯还天天孝敬他,持续了300多年,凭什么啊?
司马光认为,凭的就是周礼。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礼,是什么?
它是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是典章制度,是道德准则,是天子需要维护的,最重要的东西。
比如祭祀之礼规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不同阶层在祭祀祖先,祭祀神灵的时候,不同的仪式、不同的祭祀规格。
还有诸侯朝拜天子也有礼仪,包括时间、方向,站位。
这些说白了就是通过各种行为突出天子的权威,对于古代皇帝的统治,很重要。
分,是什么?
是地位,是身份,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划分。
在古代社会,有君臣、有父子、有夫妇,这些关系都是维护秩序的基石,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要逾越。
比如天子的身份注定了要治理天下,诸侯就是管理封国,卿大夫就是辅佐诸侯治理地方,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职责。
那名,又是什么?
这就是名分,比如公、卿、侯、大夫这些官爵名分,这些是明确身份地位的标志。
名分一旦确立,享受的待遇,拥有的权力也就有了相应的规定。
这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约束,是天子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职责。
这才是天子能一个人,治理亿万臣民的关键。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
三家分晋本事卿大夫逾越礼制,分裂诸侯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周礼,但是原本作为周礼坚定拥护者的周威烈王却承认了赵魏韩三家分晋的事实。
司马光觉得礼制毁了,帝国的次序就乱了,也就导致了诸侯不尊周礼,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开始纷争不断,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所以资治通鉴的开篇,就是公元前403年。
为什么?因为司马家积累的素材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司马光编辑整理
公元前453年魏韩赵联合灭智后自立已经标志着三家分晋,只是50年后周天子才正式宣布并承认三家为诸候国
晋国本是小宗替代大宗,违反了长幼有序的周礼!
平王东迁后还东西周并立了一段时间,还互相恶心,战国策里就有
因为左传就写到这个时间而已
PUA皇帝的
三家分晋礼乐崩坏
BC403开始,比较真实的历史了,符合人性,玩政治有多脏,玩权术有多黑全开始了。不像尚书春秋骗三岁小孩的仁义写的太多了。不适合帝王看
秦国当带路党,和犬戎联手攻破镐京,申候护着太子东迁,秦国篡改历史
三家分晋
更早的他爸没跟他讲过,咋写?瞎编?
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也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过渡,战国七雄粉墨登场。
再之前的没办法法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