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鹰哥爱写文 2024-10-11 03:58:25

《脉络》作者:吴军

​在上一节,我们讲到,吴军老师观察到,时代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人性中贪婪和虚伪的底色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既要正视内心,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与不信任的人追求共赢。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吴军老师对“长期主义”的分析与理解。

长期主义者已成为稀缺物种

在谈长期主义的坚持之前,我们先来聊聊短期主义,也就是人类的善变性。

清朝诗人纳兰容若写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意思是说你轻易地变了心,却说情人之间的情谊本就易变。这句诗讲的虽然是爱情,但是善变的不仅仅是男女之情。

就像看电影时,人们要求故事的情节要一波三折,要求几分钟就要有个戏剧冲突,最好全程都能抓住人的眼球。当然,许多人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像电影一样波澜起伏、惊喜不断,他们渴望中彩票,中状元,或天上掉下个贵人来,直接帮助自己逆转人生。

但问题是,即便这泼天的富贵降临到他们头上,若没有够硬的身板,他们能接得住吗?即便接住了,他们的人生就能大转向,变得事事如意吗?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唐朝诗人孟郊的人生,来看看天降喜事之后,个人的命运是否真的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孟郊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描述自己中举后的欣喜若狂。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读完这首诗之后,我们会觉得,作者会因中举而一步登天,自此之后春风得意、前途无限,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我们先来看孟郊中举前的生活。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尉,属于没有品级的基层公务员,但好在家里有些田产,能支撑他用功读书。盂郊41岁才有资格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46岁才高中,喜出望外之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登科后》。

但孟郊的命运并没有因中举而快速改变,因为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就有官做。到51岁那年,孟郊才幸运地得到他父亲当年担任的县尉一职,也就是说满腹才华的孟郊努力了大半生,这才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但就是这个县尉的职务,孟郊也没有保住。当时的县令对他的绩效不满意,于是要求上级部门派其他人来代替他做县尉,还分走了他一半的俸禄。三年之后,孟郊不得不辞职,彻底失业。后人讲“郊寒岛瘦”,当时生活窘迫的孟郊就连诗也透着贫寒的气息。

但幸好因为孟郊会写诗,使得他结识了几个做官的好友。在家赋闲两年后,当时的河南令尹郑余庆,给了他一个水陆运从事的职位,相当于今天交通局的一个基层干部,自此孟郊的生活才算安定下来,直到64岁去世。

孟郊的人生令人唏嘘,但他的经历也是许多普通人的真实写照;更何况很多人还不如孟郊,远没有高中进士的实力。要知道唐朝时一次科举只录取几十名进士,其难度不低于今天各省的高考状元。而且孟郊也遇到了贵人,好友郑余庆后来当了宰相。

所以说,我们不要沉迷于能遇到什么贵人或大喜事,一夜之间就能改变命运轨迹。就像孟郊虽然一日看尽了长安花,但也只是看了那一天的花,第二天照旧要回归无花的日子。

那相比于这种指望一夜暴富的短期主义,吴军老师更认可日积月累地持续精进。比如他在美国住过的某座城市,曾在上世纪末落伍衰败。但当地耐心地推行城市复兴计划,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持续改善细节。到现在,这座城市无论人口还是经济,都发生了显著提升。

城市发展如此,人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改变命运,最有效的做法是找对一个方向,持续努力。曾有网友说:“我努力了十年,才获得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机会。”这听起来有些心酸,但仔细想他正是因为持续地做对了很多事情,才有了这个转变的机会。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仍幻想着靠一次考试、一次投资,一步登天,或许是不懂水滴石穿的道理,或许是等不及。但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长期主义的大路才不会拥挤,那些孤独但坚定前行的长期主义者才有机会获得更大回报,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在文明的进程中,探索存在的意义

坚持到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因为它有违人的天性。人类在生理上有一个“缺陷”,就是喜欢即时的反馈和鼓励,不喜欢等待。但在现实世界中,量变引发质变需要时间,需要长期的等待。这两件事本身就是矛盾的。

因为无法看到及时的回报,有些人开始质疑工作乃至存在的意义,比如有人会想: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成为随时可以被替换的“螺丝钉”吗?如果流水线需要的只是两只手,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能思考的大脑?“我”只能被职位高低、收入多少来定义吗?

正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感,很多人选择了躺平。那么,吴军老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一方面他认为个体的意义要放在社会中实现;另一方面,个人也要突破社会观念的束缚,勇敢做自己。这对社会也有好处,能让它具备更大的发展动能。

为了寻求这个答案,吴军老师曾和很多人探讨过。有位医学院的专家认为,个体的生命除了通过生育传承基因外,其实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有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生命才有其意义。因为高等智能生物的存在,对宇宙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因为抱有类似的观点,所以很多医生在面临生死大事上,往往表现得非常豁达。他们会全力以赴地救治病人;但当别人濒临生命终点时,他们也会理性地劝慰家属不要再做无谓的努力。

相比医生,社会学家的看法略为保守,没有全盘否定个体生命的意义,但同样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必要性,认为个体只有被放到集体中去考察,才能体现其意义价值。

然而,他们的说法引发了吴军老师的担心,担心个体的生命意义会受到忽视,甚至伤害。

历史上曾发生过类似的伤害。那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各率大军交战。为了获胜越王勾践做了件匪夷所思之事,他安排一些死士当着吴王的面自刎谢罪。就在吴兵惊愕之际,勾践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吴国,阖闾也因重伤丧命。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牺牲个体、换取族群生存的案例。在当时不仅东方文明认可这一做法,西方同样如此,比如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在温泉关成功地阻击了波斯的十万大军,通过牺牲自己为希腊城邦争取时间,赢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

但自工业革命后,情况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不再为了族群的利益要求个体做出牺牲,反而鼓励个体充分探索自我的生命意义。这推动了个体主义的发展,并创造出各种奇迹,比如20世纪50年代之后硅谷创新型公司的批量出现。

其实硅谷的诞生本身就是由几个充满个体主义和叛逆精神的年轻人创造出来的。这几个人从老东家辞职后创立了仙童公司;而仙童又培养了更多的“叛逆者”,他们创立了英特尔、苹果、谷歌、特斯拉、甲骨文、英伟达……把旧金山湾区变成了硅谷。

等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波创业潮开始在中国涌起,很多有才华、有想法、有激情的创业者投身其间,造就了一代互联网巨头的崛起。社会鼓励着个体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去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却在无意中推动着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

当然,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太会创办一家企业,或者做出某项惊天动地的大发明,但以文明史观的标准来衡量,只要我们能对文明产生一点点的正向贡献,那就能赋予生命重要意义,甚至超过那些历史上穷兵黩武、破坏文明进程的王侯将相。

比如,我们身边有很多普通人,他们在建筑工地、生产线或城市各个消费场所辛勤地忙碌着,其贡献固然微不足道,但聚合在一起,就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更进一步说,他们生产出的质优价廉的商品,也为全世界的消费者做出了贡献。

或许有人会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失败者的人生没有意义。但吴军老师认为,失败者的最大意义就是以自己的失败,告诫后人此路不通。比如特斯拉错误地研究了一辈子用电磁波输送能量,之后的马可尼借鉴了他的失败,转向研究用电磁波输送信息,最后促成了移动通信的崛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败和成功同样意义非凡。

好,本节的内容我们就先讲到这。在这里,我们讲到吴军老师建议我们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找准一个方向持续精进,创造出个体应有的人生意义。

0 阅读:2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