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29日宣布,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英国外交发展大臣克莱弗利将于8月3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西方媒体普遍提到,这将是英国外交大臣5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自2018年7月时任英国外交大臣杭特(Jeremy Hunt)访华后,受中英关系波动及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英国方面已有五年没有过外长到访中国。在英国政府系统中,外交大臣的地位通常被认为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首相和财相。
中英关系破冰正式开始
公开信息显示,克莱弗利将成为新冠疫情暴发后访华的最高级别英国官员。此前,许多欧洲和美国政要或高级官员已经访问中国,其中一些访问非常高调。相比之下,克莱弗利的访华之行较晚也较为低调。
据媒体公开报道,在今年4月的一场政策演说中,克莱弗利将呼吁与中国建立“稳健和建设性”的新型双边关系,而非在一场所谓的“新冷战”中孤立中国。该演讲一度引发英国保守党内对华鹰派人士的不满。有分析认为,苏纳克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正面临英国议会中的对华强硬派越来越大的压力。
对此,上述熟悉情况的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克莱弗利此行不代表议会,而是代表英国政府立场。克莱弗利本人和英国政府主张并强调“对华接触”,尤其在中英均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背景下,接触和对话应被置于中英关系的核心位置。中英关系不应被简化地概括为“新冷战”一类的词语,类似论调无助于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解决,也对两国和世界没有益处。
英国醒过来了?
此次访华前,克莱弗利接受采访,反驳了保守党内对华鹰派对其中国之行的批评,表示英国希望加强对华经贸联系,不与中国接触才是“软弱”的表现。
临行前他还表示,自己将向中方表明,英国欢迎中国投资,“对商业持开放态度”。
有分析认为,英国在所谓“价值观”问题上展现对华强硬态度,但同时在现实中倾向于选择一种相对务实的对华政策。
但一段时间以来,英国感到自身国际地位急剧下降,需要平台‘提升’自己,充当了美国(打压中国)的急先锋。为了邀功,英国在很多方面的言辞激烈,甚至过度解读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错失了与中国在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合作红利,非常可惜。”
不过,克莱弗利访华之行只代表英国政府立场,不代表议会态度。有分析认为,英国保守党内部矛盾严重,如果不能弥合不同派系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继而制定连贯的战略,克莱弗利此访成果的落实还有待观察。
中英关系缓和迹象明显
外界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英国政府在对华政策和言行上出现反复。分析人士认为,苏纳克政府采取了比前两任首相更“微妙”的策略,主张“改进”英国的外交政策,而这一特点也反映在其对华政策立场上。
尽管在上任前首相苏纳克不断表态将对华强硬,但不久后克莱弗利在其对华政策演讲中似乎又释放出了一层缓和关系的信息。他表示,将制定英国未来一年改善与中国关系的计划,呼吁英国与中国建立更具建设性的稳健关系;认为对华发动“新冷战”、孤立中国不符合英国国家利益。
此外,今年5月,英国首相办公室发言人表示不会关闭英国的孔子学院,而这一表态与苏纳克去年竞选期间相悖,因而也遭到诸多保守党人的攻击。
有分析认为,克莱弗利此行也体现出,英国在“脱欧”后,在增进与中国经贸合作上的态度。
报道称,克莱弗利访华前接受该报采访,对党内批评者予以回击,强调与中国政府对话的重要性。
他说:“有意识地退出(与华接触),不利用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所拥有的权威和发言权,那会被看作是软弱的表现,而不是强势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