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春,柳树抽新芽,野草染地皮。
几个志愿军将士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朝鲜大榆洞的一处墓冢。
他们此行前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数年前牺牲的毛岸英和高瑞欣迁坟。
然还没等战士们工具下地,竟有一个朝鲜老妇人跑出来。
拦在志愿军将士面前,哭天抢地地大叫说:这是她儿子的墓,不许任何人迁走。
这个朝鲜妇人是谁?她为何说毛岸英是她儿子?她和毛岸英是否又发生过哪些故事?
毛岸英
青山伴忠魂大榆洞,本是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山沟。
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地方却也注定成为中朝两国人民心中的一个圣地。
盖因这里正是我国志愿军,入朝作战后的第一个总部所在地。
也是毛岸英的魂归之处。
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时间,国内战火亦尚未完全熄灭,外面的烽烟却又一次逼近了我们。
朝鲜局势日益严重,战火直逼中朝界河——鸭绿江。
为家国安宁,毛主席毅然决定:出兵朝鲜。
于是在新中国刚刚过完第一个国庆之后,毛主席下达指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日奔赴朝鲜。
彭德怀被授命挂帅出征,加紧筹备志愿军赴朝事宜。
不过令彭老总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帅印还没捂热乎,第一个上门自荐要参加志愿军的人就找了来。
正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毛主席与毛岸英
经毛主席同意后,10月19日晚毛岸英如愿以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的身份随军赴朝。
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敌人的炮弹也从不会因为某个人是谁的儿子,而手下留情。
1950年11月中旬后,朝鲜战场战况激烈,局势十分紧张,每一位入朝官兵都时刻紧绷着一根弦。
至23日前后,美军的轰炸机已时常在大榆洞上空盘旋。
24日,志愿军总部接情报局电报:敌军已发现我军总部位置。
得到消息后,负责安保工作的将士们,便即刻部署将原本在地面的首长办公室,以及作战处、机要处,尽快往地洞转移。
25日一大清早,搬迁工作已匆匆展开。
毛岸英作为纪要秘书,亦随同参与转移工作。
不幸就这样来临了。
上午9时许,毛岸英与其他三名同志因工作返回办公室,美4架轰炸机突然发动空袭。
百余枚炮弹似火花乍溅,炸响在司令部周围,一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房屋坍塌、残垣滚落,毛岸英与另一参谋高瑞欣惨遭掩埋,不幸牺牲。
毛岸英
毛岸英走后的第二天,彭德怀让人在司令部不远处的后山脚下,挖了两个坑,将他与高瑞欣的棺椁暂时安葬在这里。
大榆洞的这片青山,也终将伴着英雄忠魂,永驻人民心间。
“刘秘书”疼痛磨不灭无畏,鲜血洗不脱忠魂。
1953年,在中朝两国人民的支持下,我志愿军将士们一往无前,圆满完成了历世使命,荣归祖国。
而那些在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魂们,却再也看不到心心念念的祖国。
为了英烈安息,《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后,经彭德怀提议,我国决定在朝鲜各地修建烈士陵园,安葬那些牺牲的英雄们。
1954年5月,志愿军总部专门成立了军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由我国政府拨款,并从国内派遣优秀的技术人员直接到朝鲜参加陵园的建设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8处烈士陵园陆续竣工。
其中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是规模最大的一个。
134名烈士长眠于此,包括毛岸英。
自陵园开始修建后,分散在各地的烈士坟墓迁葬工作也陆续展开。
1955年春,一个阳光普照的好天气里,毛岸英的迁葬工作也要开始了。
几个志愿军将士来到了毛岸英的坟冢前,可还没等他们动手,一个名叫朴真真的朝鲜大娘,就带着一个小姑娘烂在了将士们的面前。
原来朴真真就是听说志愿军要迁坟,才急匆匆赶过来的。
只见她想一个无畏的战士,挡在坟墓前面,大声叫嚷说这是他儿子的坟,死活不让人动。
还拉着志愿军的手,保证说会一直看护好这座烈士坟的,以后她的孙女、后代,也都会一代代守护下去。
直到志愿军的将士告诉她,这个墓地的主人,是中国领袖毛主席的儿子。
朴真真这才知道,原来当年救了她和孙女的“刘秘书”,竟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身份。
故事源自于毛岸英刚到朝鲜不久。
由于敌机的不断轰炸,司令部周边的民房也时常遭到破坏。
那一次,朴真真家里便因敌机轰炸起了火,恰好被经过毛岸英发现,及时救出了朴真真与孙女小龙女。
从那之后,毛岸英便与这对朝鲜祖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朴真真也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看待。
只不过由于毛岸英的身份一直是保密的,除了司令部的一些首长外,大多数人都一直称呼他为“刘秘书”。
而在毛岸英牺牲后,被他救过的朴真真,就做起了守墓人,带着自己的小孙女时常过来扫墓祭拜。
也才有了阻止迁墓这一段故事。
彭德怀阻止回国?或许很多人曾有所耳闻,原本毛岸英的遗骨是可以被运回国内安葬的,但最后却还是被葬在了朝鲜。
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将部分将士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在抗美援朝牺牲烈士中也并非个例。
比如我们熟悉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战斗英雄,以及部分在朝鲜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遗体,很多都已被运回国内,安葬在了安东、沈阳等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而实际上,在1954年12月,志愿军总部曾就安葬毛岸英烈士一事给中央军委发来一份请示电报。
根据军委总干部部起草的复电来看,其实是要求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的。
但是当这份复电内容,被提交到彭德怀面前进行审批时,却被驳了回来。
也就是说,是彭老总不同意将毛岸英的遗骨接回国内的。
那么问题来了,彭德怀为什么执意要让毛岸英留在朝鲜呢?这其中又是否有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其实在彭德怀看到那份复电内容时,也曾纠结良久。
多番考虑后,他首先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
信中他表明了自己不同意将毛岸英接回国的意见,并进而解释了原因。
他认为作为毛主席本人和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以及中朝两国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象征,让毛岸英留在朝鲜更具教育意义。
收到来信后,周总理沉思过后,也认为彭老总说得很有道理,毛岸英确实不应该被送回国内,更不能送回北京,应该和牺牲的志愿军烈士葬在一起。
故而便将彭德怀的来信转呈给了毛主席批阅。
果不其然,毛主席的意见也和彭德怀与周总理一致。
并在文件上做出了批示,同意彭德怀的意见,并特别注明不要为毛岸英举行特殊葬礼。
就这样,毛岸英的后事问题尘埃落定,和所有遇难牺牲的烈士一起,葬在了他战斗过的并用鲜血浸染过的朝鲜大地上。
这就是一代伟人的胸怀,也正如主席年少时改过的一首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如今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一座普普通通地,写着“毛岸英同志之墓”的坟冢,依旧数十年如一日地矗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