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而认识邯郸这座城市,作为一座成语大都市,邯郸贡献了无数的经典成语。

如果说最为耀眼的便是这个邯郸学步,但是每个成语的来历都有那么一个故事,在邯郸,这个成语便来自于当地的一座桥:学步桥。

丛台公园北门往西北方向大概走十来分钟到串城街,就是学步桥,原为木桥结构,因常遭水冲,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改建为拱券型石桥。

学步桥桥长32米,桥面宽9米,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桥面中间高,两端略低,呈弧形,两侧各有18根望柱,柱顶端雕刻蹲狮等动物。

桥面两侧望柱之间各镶嵌了19块石栏板,板面雕刻有邯郸历史典故和各种造型纹饰等内容。

古桥旁边坐落着一个年轻小伙子在一对步履优雅的女子后学步的石雕,它逼真地描绘了“邯郸学步”这一典故,这座桥从此而得名。

邯郸学步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战国时期,燕国寿陵地区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于是便来到了邯郸学习人的走路方式。

他所在的位置是在邯郸城北的一座小桥旁,最终这位燕国人忘记了自己走路的步伐,而是爬着回到了燕国。

于是燕国人便幽默地把他观察学习走路的这座桥叫做了学步桥,这一传就是两千多年。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解放后重建,已非过去学步桥之真面目。(来源:上海龙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