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星光大道、<<琵琶行>>

翠巧谈文化 2025-04-12 05:58:51

我爱好戏曲,歌曲,也深爱文学,发现不同门类的文艺以及文学,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梨园春的鼎盛其实源于戏迷擂台赛,是戏迷走上擂台,是梨园春走进观众的心灵。既有专业人士的参与,又草根的烘托,舞台小天地,变成了天地大舞台。

再看星光大道,那自称是百姓舞台,不管身居何处,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草根选手有多少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他们非凡的才艺,也改变了他们生活。

再看<<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她与白居易素不相识,是音乐的机缘,让他们走到一起来,地位的差异不能改变二者深深的友谊,一句''同一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解心中的块垒。如果仔细分析,梨园春和星光大道,都是与<<琵琶行>>,走一样的套路,经常梨园春都知道,选手唱段仅有三分钟,唱后互动必可少,通过主持人介绍,戏迷的口述,观众了解他的身世,是如何与戏曲结缘的。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一下子拉近了选手和观众的距离,心心相通,产生共鸣,说唱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与<<琵琶行﹥>,先弹后叙,是如此的相似。

再看不太景气的星光大道,更是人气爆棚,正是沿着这样的足迹前行的,六组选手要勇闯三关,才能取得阶段的胜利,每一关之后,都有观众的互动和观业人士的点评,既充满竞争,又有和谐的的统一,不是一家,胜似一家,即使离场,也是那么心安理得,依然风采依旧,这除了主持人心理疏导外,也与选手良好心态是分不开的。选手在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艺,使人才想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弈后的场景,更想到主席的语录:′'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握手言和,虽败犹荣,有的屡败屡战,其精神可嘉。

舞台出彩的表现,除了自身的才艺外,更多地是自身的经历,不同的人生经历演绎不同的生活感受,因此同一首歌,不同的人看到不一样的效果。通常说演戏是在演别人,何尝不是演自己。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共同陶醉于情感之中,从而对选手有了多方位,立体化的感觉,正像<<琵琶行>>那样,虽然地位悬殊,经验各不相同,以音乐为媒,使他们成为知己。′′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一段自白,交待了自己的身世,同样引起蝴蝶效应,′'我从去年辞帝,谪居卧病浔阳城。′′一大段诗人介绍自己的诗世。从而选手在舞台展示的不是为唱而唱,为歌而歌,为弹而弹。深入生活,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选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更加享受舞台的快感,至于名次就不那么重要。

所以,我也大胆猜想,<<琵琶行﹥>可能是梨园春和星光大道的祖诗爷,我也看到无论何种文艺形式,只有走入观众的心,为百姓而歌唱,就是好作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接地气才有广阔的市场,文学艺术只要深入生活,才能根深叶茂。

反观一些不良现象,更值得深思,说农民没文化,素质低,那是他们真的不了解农民,不了解百姓。高手在民间,说的一点也不错。有些人拿不出手的作品,却要像乞丐一样,讨要掌声,或者低三下四求人,视频制作不易,快点点赞收藏,那不是画蛇添足吗?如果拿出好的作品打动了读者心,还用枉费口舌吗?张飞卖豆腐,人硬货不硬,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了好酒,货真价实,何惧没有顾客?

0 阅读:0

翠巧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