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演艺圈的婚姻往往是脆弱的。演员、明星们面对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种种诱惑,又因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夫妻聚少离多。而当婚姻遇到危机、变故,经济收入比普通人更好的明星们,更有底气选择离婚。
然而在婚姻易碎的演艺圈,却也不乏患难与共的婚姻案例,例如演员谷智鑫和妻子阿斯茹。谷智鑫一贯饰演正面人物,33岁成名,34岁却因拍戏坠马差点成了“废人”。面对这种变故,他怀着孕的未婚妻阿斯茹没有转身离开,而是一把屎一把尿地花了8年时间照顾他,陪他康复。

1978年,谷智鑫出生于辽宁丹东一个工人家庭。20岁这一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谷智鑫前路迷茫,刚好他俊朗、正气的外形被李森导演相中,让他出演电视剧《骆驼祥子》中的主角。
毫无表演经验的谷智鑫,在塑造人物上注重生活化、抓住人物朴实的特点,在导演的教导下,将人物塑造的很成功。通过这部作品,他热爱上了表演。22岁时,他通过一番努力,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顺利进入北京人艺。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他的演艺之路也算起点颇高。
优秀的人总是掩盖不住光芒,入职人艺前夕,谷智鑫跟很多刚毕业的演员一样跑组面试,去的是《恰同学少年》剧组。据他后来回忆:“当时和我一起试戏的还有很多年轻演员,虽然导演一眼就挑中了我,但当时并没有马上通知我,而是经过了3个月漫长的观察和试戏。”

而这期间,谷智鑫入职人艺,人艺规定,入职未满一年的演员不得外出接戏。而《恰同学少年》那边已经敲定了谷智鑫饰演青年毛泽东,得知人艺的规定后,剧组专门到人艺与领导恳谈,才有了谷智鑫的出演机会。
从形象来说,谷智鑫并不像青年毛泽东。为了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剧组在给他定妆时画上了痣,这样就有几分伟人神韵了。但谷智鑫当时不希望自己被定义为特型演员,于是主动跟导演说:“如果你喜欢我、信任我的话,我不用这种造型也能让大家接受我”。
经过导演的同意,谷智鑫用演技诠释出了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伟人形象。而他不要那颗痣的决定也是对的,真实的伟人,青年时期下巴上并没有痣,是中年才“得痣”的。这时的谷智鑫厚积薄发,已在《苦菜花》、《山菊花》等作品中多次饰演英雄人物,凭借《恰同学少年》,他获得了飞天奖和金鹰奖的优秀男演员提名。

而立之前的谷智鑫,戏路宽广、观众缘好,是好剧的导演们都喜欢邀约的优秀演员。事业春风得意,感情也有所收获。28岁拍摄《山菊花》时,他与女演员阿斯茹相知相恋,恋爱长跑5年,两人聚少离多,都在各自的剧组忙碌,经常长时间见不到面,但感情却越发浓郁。
2011年,已多次出演英雄、硬汉形象的谷智鑫,出演了《我是特种兵》,一下子大红起来。努力多年的他,事业达到了巅峰,人也33岁了,他觉得是时候结束爱情长跑了,于是就向阿斯茹求婚了。那时他觉得:“以前总想着达到什么高度,想往上冲一冲再结婚,这种想法现在看起来特别傻。”
因为正当红的谷智鑫还排着很多戏约,敲定结婚事宜后,具体的婚礼筹备都是阿斯茹在忙碌,谷智鑫则又投入剧组拍戏了。不料,在拍摄《兵出潼关》时,他意外坠马导致脊椎受损,一度濒临瘫痪。那时的阿斯茹已经怀孕3个月,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跑到医院照顾他。

妻子处于孕早期,本应得到丈夫的呵护,但谷智鑫当时脊椎一下都没有知觉,医生说不排除瘫痪的风险。躺在病床上的他不仅不能照顾妻子,自己连翻身、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孕中的阿斯茹丝毫不嫌弃,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他,怕他长褥疮,每隔一会就要帮他翻身。
人在重病面前,没有尊严可谈,连自己身体都支配不了的谷智鑫,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受累,什么都做不了,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废人,在这种身心双重打击下,他患上了抑郁症。生育的痛楚阿斯茹独自承受,月子的憔悴也不让谷智鑫担忧。
婚礼办不成了,阿斯茹一边承受着孕期的种种不适,一边照顾着谷智鑫,为他按摩肌肉,陪他做康复治疗,鼓励他不要放弃。

在妻子的陪伴下,谷智鑫才一点点振作起来,忍着疼痛做康复训练。她花了八年时间付诸于家庭,儿子健康长大,谷智鑫康复后复出。这八年,是女演员的黄金年龄,阿斯茹为了爱情和家庭做出了自我牺牲。
妻子的付出、孩子降生,让谷智鑫有了责任感和铠甲,康复速度也因有了斗志而 超出了预期效果。能行走后,他拄着拐回到了话剧排练厅,在《大地颂歌》,他成功饰演了满腔热忱的扶贫干部。在《少帅》和《谁持彩练当空舞》中,他又两度饰演青年毛泽东。
他不再担心被圈定与某种戏路,不再怕被定义为特型演员,特不再只厚植“硬汉”形象。涅槃归来的谷智鑫,是一个可以跨题材、跨戏路的全能型演员。如今的他,虽不如出演“小庄”时热度高,但他近年来在电视剧、电影、话剧各领域作品不断,有作品,就是一个专业演员的底气。

而他最大的底气,来自于不离不弃的爱情,默默付出的妻子和健康和美的家庭。如今的阿斯茹,为了丈夫和家庭放弃了女演员的黄金年龄,几乎销声匿迹。谷智鑫也十分低调很少谈及家庭,不拍戏的时候,他如普通丈夫一般陪妻子买菜,接孩子上学。细水长流的婚姻,在远离聚光灯的角落,每一天都有温情故事上演。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 2017.03.16

《多媒体世界》200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