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在淮海大战那会儿,国民党的12兵团被我们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好多军官都被活捉了,就连他们的司令官黄维也没能逃掉,也被我们给抓了。
跟其他国民党大官不一样,他总是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打死也不肯认输。
之后,有媒体朋友问他这样一个问题:
为啥不早点举手认输呢?
黄维一下子火了:
为了咱国家和民族的福祉,我会拼到最后一个人,绝不退缩......
从这事儿能瞧出来,黄维心里头,国民党和蒋介石那是相当有分量。像这样的人,想要“转变”过来,怕是挺难。
其实,有不少人都讲,黄维一直到去世,都没能成功转变过来。
不过,在1989年黄维去中国台湾省那会儿,有人想让他留在那儿,并且提出给他补上27年的工资,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黄维干脆利索地回绝了国民党的邀请,这背后有啥原因呢?
【迟迟等不回来的丈夫】
1959年12月4号那天,中国最高法院通过广播,公开说了第一批获得大赦的人的名单。
这时候,有个女人全神贯注,眼睛紧盯着前方,一动也不敢动,显得有些紧绷又带着点兴奋。她好像在期待着什么事情的发生。
广播里头,响亮地报出了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一个个名字跳跃而出。
一直没听到她心里最盼望的那个名字——黄维。
这位女士其实是黄维的太太,蔡若曙,她和自个儿的老公足足有十一年没见面了。
蔡若曙现在回想起1948年秋天刚开始那会儿,他们一家还在江城胡汉过着自在逍遥的日子。没想到,一个加密的消息突然闯进了他们的生活,把平静都给搅乱了。
在中原那片战场上,解放军早就把济南给拿下来了,国民党那边可真是急眼了。蒋介石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悄悄找上那个已经好多年没打仗的黄维,跟他说,你得立马跑到汉口去,接手掌管12兵团的总司令位子。
黄维一向躲在幕后,不太露面,他好几次都拒绝上前线,可这让蒋介石火冒三丈,直接下了死命令:得上战场,没得商量。
军法如山,黄维只得跟妻子说声再见。
蔡若曙肚子里怀着孩子,眼看老公马上就要去战场了,她心里头满是不愿意,可更多的是害怕和担心。
黄维其实也一样,他心里头隐隐觉得这次可能不太妙。所以走的时候,他特意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大舅子黄崇武。
这种不好的感觉,没多久就变成了真事,蔡若曙也听到了消息。
黄维在战斗中牺牲了。
蒋介石公布那事儿时,蔡若曙心里一紧,差点儿就站不住了。但她低头看看怀里那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家伙,心里就明白过来,为了孩子,她得硬撑下去。
因此,为了活下去,她没得选,只能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
到了对岸以后,她发现日子比预想中难熬多了。
有些大官的家里人能拿到补助,但她却没那份福气。为啥呢?因为大伙儿都觉得淮海战役打了败仗,十二兵团全军覆没,这事儿得怪黄维。
以前,黄柏涛指挥的第七兵团在碾庄那里被敌人给包围了。蒋介石一看这形势,赶紧下令让部队加快往东边赶,想去帮第七兵团一把。可在路上,十八军的军长杨柏涛心里直犯嘀咕,感觉事情不妙,他就提议说,咱们不如改道往南,去宿县那边看看。
黄维坚持说:“没有得到上级的命令,我可不能随便做决定。”因此,他一直拖着没改变方向。结果,被解放军给团团围住了。
他因为这场战斗的失败,背上了最大的黑锅,害得蔡若曙在台湾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不久,蔡若曙的生活里出现了转机。在那些苦日子的某一天,她意外得知丈夫其实还活着,于是她悄悄地搬到了大陆。
到了1959年,她终于听到消息,说有一批战犯要被释放了。她心里特别激动,盼着能见上十一年都没见面的老公。可没想到,最后希望还是落空了。
蔡若曙突然病倒了,后来听说还有第二批名单,心里才稍微松了口气。但希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第二批里面依然没有她丈夫的名字。
一波接一波,从第三批到第六批,都快二十年过去了,好多战犯都重获自由了,可她的老公还是没能回家。
【顽固的劳改犯】
蔡若曙压根儿没想过,她老公竟然悄悄上过第一批被释放的名单。
为啥他没能如愿走出监狱大门呢?其实,在公布特赦人员名单的前一刻,看守所的工作人员特地把他的名字给从名单上删掉了。
黄维是不是跟管理员有啥过节?其实不是,主要是他这个人太倔了。
黄维被抓的那一刻起,他就显得跟其他人不太一样。
不少当官的被抓后,心里多少会有点害怕,毕竟落在了人家手里。而这些国民党的大官们,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当俘虏会面临啥结果。
所以,他们里头有不少人都害怕会被杀掉。
黄维被抓以后,还是站得笔直笔直的,一脸高傲,满脸都是不情愿,觉得自己被冤枉了似的。
他被关进牢房后,脾气非但没收敛,反倒是变本加厉了。
在功德林里头的那些国民党的大官们,每天都要上课学习,这其实就是毛主席说的那个“重新教育”。
说起来,不论是国民党的大官还是特务,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老百姓的伤害都挺大。要是直接给他们一枪,都算是对他们手下留情了。
但毛主席并没有采取那种方式,他觉得,就连猫狗、牛马这些动物,都能通过训练变得听人的话,那更不用说人了。
把这些战俘干掉,虽然痛快直接,心里也解了气,但除此之外,真的没啥好处。
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国家统一都没有任何帮助。
换个角度思考,要是能通过某种方式转变他们的想法,说不定能给“解放台湾”带来正面的影响,这也就是改变他们的真正价值所在。
直接给他们好处,还不如让他们干点有用的事儿。
改造的效果没多久就显现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王耀武,被关进监狱后,发现这里跟他之前待过的国民党监狱大不一样。这让他对我党有了新的看法,他开始自我反省。并且,他还通过讲话,让不少国民党的人也开始觉醒。
国民党里的陆军中将杜聿明,在坐牢那段时间里,通过不断学习有了很多心得体会。他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感想,还希望能把这些寄给蒋介石看。
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奇怪。毕竟一开始,很多国民党人都是跟着孙中山先生的步伐走的。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就是要建一个共和国,一个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国家。
不过,蒋介石早就把原来的想法抛到九霄云外了,跟在他身边的人,不是被他耍得团团转,就是被他搞得晕头转向。
所以,那些眼睛被遮住的人,其实也能很快被我们引导回到正确的路上。
不过,还是有些人怎么劝都劝不回来,黄维就是其中最固执的一个。
在改造那会儿,他老是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啥都不想学,错了也不肯认,更甚的是,他还经常笑话那些已经悔过的战犯。
他从来都不怕“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每天都往死神那儿凑,啥都不肯配合。
其实,在他被敌人团团围住那会儿,心里就琢磨着要自我了断。他实在是不想被抓住当俘虏,但结果偏偏没如他所愿。就这样,进了监狱后,他成了让看守最费心思的那个囚犯。
这位战俘,肯定不会被列入首批获释名单里。
后来,蔡若曙带着孩子们知道了那事儿,就一块儿去看望黄维,还劝他要真心接受教育,可他却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与蒋介石的知遇之恩】
黄维这人特别倔,一方面是天生的脾气使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共产党知之甚少。但最关键的是,他对国民党,尤其是对蒋介石,有着铁打不动的忠诚。
在黄维看来,整个国家理应归国民政府管,谁要是跟国民政府唱反调,那就是反骨仔。基于这个观念,他就觉得“共产党就是那些反骨仔”。
他为啥对国民政府这么忠心呢?其实吧,就像之前说的,他特别受孙中山先生的熏陶,然后就一股脑儿地投身革命了。
以前,他是个教书的,但国家有难,他毅然放下了教鞭,选择去当兵,就这样进了黄埔军校。
黄维这人吧,性格有点固执,看事情总爱钻牛角尖。进了黄埔军校后,里面分什么左派右派,他搞得一头雾水,干脆哪个派系都不站队。
他觉得,既然这东西是国民党搞的,那肯定得听国民党的。所以,他打心底认为国民党才是中国“最正宗”的政党。
另外,蒋介石对黄维有提拔之恩,黄维觉得,自己应该对国民政府忠心耿耿。
在军校那会儿,他的不一样看法让蒋介石给瞧上了。
后来,蒋介石留意到黄维这人办事利索,还有一套独到的学术见解,这让他相当认可。
后来,蒋介石就让黄维跟在自己身边,做了他的贴身机要秘书。
这真的让黄维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年轻小伙子能得到校长如此看重。所以,一上任,他就特别拼命地工作。
后来,战争接连不断,黄维在1927年8月跑到南京栖霞山,去给孙传芳的部队上香。就这么一战,他出名了。蒋介石都夸他,他还因此遇到了人生中另一个重要贵人——陈诚。
说起来,在国民党里头,蒋介石那是老大,陈诚就是紧随其后的老二。
得到两位最高领导的共同认可,黄维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会像坐火箭一样,一路畅通无阻。
没错,蒋介石一手组建的第一支亲信部队,那个第十一师一成立,陈诚就当上了师长,黄维也顺利坐上了团长的位子。
陆军大学特别部一建立,蒋介石就点名让黄维去,跟好多高级将领一起进修。那时候,陈诚还特别照顾他,给他保留着军里的职位。等黄维一学完,蒋介石立马就提拔他,让他当了十八军十一师三十二旅的旅长。
1933年那会儿,黄维真争气,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他成功带着部队冲了出来,后来就当上了十一师的师长。蒋介石还挺看重他,特意安排他去德国深造了一番。
淞沪会战一开始,蒋介石赶紧把他叫了回来,提拔他做了师长。在罗店那场战斗中,黄维死守阵地,坚决完成了掩护的任务。
第二年,黄维被提拔当上了十八军的领头人,也就是军长。
蒋介石对他相当看重,从1924年他踏入黄埔军校的大门,到1938年一跃成为军长,也就短短十四年的光景。
虽然后来黄维因为各种事情,不得不尴尬地离开,但他心里一直记着那份被赏识的情谊。
黄维心里头对蒋介石、陈诚还有国民党那是情深意重,忠心耿耿。所以,让他去认可一个新的政府,去接受什么“劳动改造”,那简直是难上加难。就因为这份执着,他硬是被关了起来,一关就是二十七年。
【拒绝留台,为祖国统一努力】
二十七年过去了,大伙都觉得黄维的转变并不咋样。
到了1989年那会儿,黄维可激动了,因为他有机会去台湾省。他早就盘算好了,一到那儿就去给蒋介石和陈诚扫墓,还想见见宋美龄,以及陈诚的老婆谭祥。
看了这一系列的计划,让人感觉黄维的心思,说到底还是向着国民党的。
不过,没多久,另外一条消息就把这些说法给推翻了。
去台湾省之前,国民党有位大官想用高额的奖金让黄维留在那儿,但黄维没答应。
黄维非常感谢蒋介石对他的赏识,也感激陈诚对他的提拔。他特别指出,共产党同样对他很不错。
确实,在那段被改造的日子里,黄维的表现相当不好,不过我党并没有因此刁难他。
在出狱前那会儿,他突然心脏病犯了,我们党立刻就把他送到医院去了,还特地安排了护理人员来照料。为了让他能好好养病,我们党早早就把“马上就要被特别释放”的好消息告诉了他。
因为我党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他逐渐被感动,开始积极与医生合作,身体状况也慢慢恢复了。
出狱以后,党中央特地给他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找了个职位,确保他晚年能有个安稳的生活,不至于过得太凄凉。
另外,可能对他影响很大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妻子蔡若曙。
1975年3月份,党中央发布消息,说要赦免全部的国民党战犯。消息一出,那些战犯们立马就哭了,他们真的盼这一天盼了好久。
当这个消息飘洋过海传到上海蔡若曙那里时,她眼泪忍不住哗哗直流。这一刻,她心里头盼了不知道多久。
二十七年啊,好多战犯的家人,要么就离了婚,要么就把他们赶了出去。可蔡若曙呢,她硬是一直等着黄维,这一等就是整整二十七年。
她和他只一起生活了一年,但因为精神上出了问题,最后她选择了跳河结束生命。
黄维得知老婆突然走了,心里头受到了好大的冲击,结果就病倒了。这事儿可能也让他明白过来,自己以前那股倔脾气,让他们错过了多少时间,又给老婆添了多少伤心。
后来他在接受访问时提到,想改变对某件事的看法,那就得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我们党把实际情况给他讲清楚了,他出狱后亲眼见到的新中国,还有老百姓,都变了个新模样。
所有这些经历,都在向他表明,以前那份倔强好像放错位置了。
当有个战犯在美国通过出书的方式,歪曲他在管理所的真实经历时,他专门写了一本《黄维自述》来说明真相。
而且,黄维动手给台湾省的老朋友们写信了,他在信里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这种心情,我想大家都能理解,都是同样的期盼嘛。
他到老都一直在忙这件事。这次去台湾,说白了就是为了推动国家统一而四处活动。
真遗憾,黄维还没出发呢,就因为心脏病突然走了。
看看黄维被改造的情况,我得说,毛主席毕竟是毛主席,他的决定还是那么厉害。
虽然没能实现最终的目标,但在八十年代末,两岸的关系开始慢慢变得和睦。这其中,一些国民党的高层人士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他们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
黄维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