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技术
1.以增强吸收为关键的长防效种子处理技术
推荐用药方案为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噻虫胺等),同时可选用氨基酸、赤霉素等具有促进农药吸收功能的生物刺激素作为促吸收助剂与农药(常量或减量25%)混合拌种。对于感稻瘟病重发品种,采用苗期送嫁药的方式喷施稻瘟酰胺、春雷霉素·稻瘟酰胺、三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药剂。

2.精准选药
创建年度用药“库谱”,基于农药制剂产品有效性、抗药性以及残留风险、环境安全性等,联合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推荐可年度更新的“绿色防控推介产品”名录,水稻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控用药优先从名录中选择。

3.水稻病虫害防控全程精准减量用药技术模式
针对不同稻区水稻生长三阶段选用已登记农药产品,采用“X+Y+Z”全程精准减量用药技术模式。X阶段为前期(播种至移栽期),主要防治对象是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以及前中期的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防控模式以种子处理为核心,苗期送嫁药为补充。Y阶段为中期(返青期-孕穗期),主要采取“一控二压三诱”生态调控措施,同时根据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用高效低风险化学药剂+减量增效型成膜性农药喷雾助剂达标防治,具体防治指标分别为:
五(3)代稻纵卷叶螟百穴虫卵量80头·粒;褐飞虱百穴虫量,五(2)代、六(3)代1000头;纹枯病为病穴率5%;防治适期虫害选择卵孵-2龄幼(若)虫,不同稻区用药次数差异化,Y阶段化学防治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Z阶段为穗期(破口期-乳熟期),采用组合防控技术+精准选药技术+基于增效助剂的高效用药技术,针对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穗期病虫进行1次统筹防治。

(二)配套技术
1.中期生态调控技术
水稻生长中期(返青期-孕穗期),应用“一控二压三诱”生态调控技术控虫抑制病害。“一控”即采用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等防控水稻生长中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二压”即释放赤眼蜂压低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种植土壤熏蒸植物(高硫代含量的芥菜型油菜)压低土壤病菌,“三诱”即性诱剂食诱剂诱捕鳞翅目害虫、香根草诱杀螟虫、稻田综合种养田块杀虫灯诱杀害虫。
2.穗期病虫组合防控技术
水稻穗期以稻瘟病防控为核心,统筹防控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推荐应用三环唑+戊唑·嘧菌酯(或苯甲·丙环唑、噻呋·嘧菌酯等),三环唑可与稻瘟酰胺、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交替使用。
3.基于喷雾助剂的增效用药技术
针对药液在水稻叶面难持留以及农药喷雾在空间传递过程中的漂移和蒸发等问题,选用减量增效型成膜性农药喷雾助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