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例,且患病率在显著攀升,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血压,成为医疗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康迅网特别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龙明智教授,为我们深入剖析“强化降压”的相关研究成果与临床策略,旨在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宝贵的学术参考与实战指导。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前,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高血压作为CVD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患病率不断升高。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已有高血压患者2.45亿例。
尽管近30年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相对其他国家仍然较低(图1)。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20~39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
图1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对比
一项大规模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无论先前的心血管疾病诊断结果如何,即使是在正常或偏高的舒张压值下,收缩压每上升5 mmHg(1 mmHg=0.133 kPa),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约10%。中国CSPPT研究提示,当收缩压>130 mmHg时,脑卒中风险就会显著升高。
关于血压控制目标值的探索
1.相关研究
(1)SPRINT研究最终报告结果夯实了强化降压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理念。SPRINT研究事后分析提示,针对CVD风险较高的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能够获得更大的绝对收益。
(2)我国荟萃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55~84岁)收缩压每降低5 mmHg,发生重大心血管实践的风险降低9%。同时,研究者指出,随着国际指南中与年龄相关血压阈值的取消,降压治疗应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选择,而不将年龄作为必要的考虑因素。
2.相关指南
目前,国内外主流高血压指南(图2)对高血压的控制目标基本一致(<140/90 mmHg),同时强调应针对不同风险因素个体化设置血压目标值(<130/80 mmHg),强化降压效果。
图2 国内外主流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控制目标的相关推荐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版)》指出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风险。
强化降压是控制血压的关键
1.相关指南推荐
(1)《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高血压需联合治疗,宜单片复方制剂起始。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成年人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联合治疗,最好是将单片复方制剂治疗(以提高依从性和持久性)作为初始治疗(有条件推荐,适度确定性的证据)。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版)》:对高血压治疗秉持更加积极的原则,优选单片复方制剂、推荐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
①强化降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以取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
②早期达标: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除外。
③起始联合:对1级高血压(140~159/90~99 mmHg)高危/很高危或高于目标血压 20/10 mmHg、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联合治疗优先选择单片复方制剂。
对于1级高血压、<80岁/非衰弱的老年患者,也可考虑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
(3)《2024欧洲高血压学会临床实践指南:高血压的管理》:建议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起始联合治疗,优选单片复方制剂。
2.相关药物推荐
多项研究表明,与长效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CCB)单药治疗相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长效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CCB)联合治疗的高血压控制率显著升高,且不良事件减少,且ACEI/ARB+CCB方案能够减少20%的心血管事件,并延缓肾功能下降,降低单用CCB治疗引发外周水肿的风险。
因此,ACEI/ARB+CCB是国内外指南推荐联合治疗的一线主流方案。
总结
1.高血压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当血压水平高于正常值时,因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死亡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2.目前国内外主流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的控制目标(<140/90 mmHg)基本一致,同时强调应针对不同风险因素个体化设置血压目标值,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强化降压(<130/80 mmHg)获益更大。
3.以ACEI/ARB+CCB联合方案为基础的单片复方制剂,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外周水肿发生率小、停药风险小,能够帮助更多患者血压达标,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专家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龙明智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留德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京市政协常委,南京民促会会长
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江苏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心律失常/电生理学组组长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委员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南京医科大学“优秀骨干教师”“扬子江奖教金优秀奖获得者”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