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眼下中秋节将至,大家在下班路上看到有人拎着大包小包,基本可以猜到是公司发放的中秋礼物。
然而奇怪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发月饼,转而选择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而面对这种转变,大部分人似乎并不觉得遗憾,反而乐得轻松。
有人甚至表示,即使公司不发月饼,自己也不会特意去买,吃不吃月饼并不重要。
可问题在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已经传承千年,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漠不关心呢?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作为一种古老的食品,饼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典籍中就有关于“饼”的记载。
到了东汉时期,饼的种类繁多,甚至还出现了圆形的“胡饼”,这便是月饼的前身。
胡饼这种圆形的点心因其形状和中秋节赏月的氛围契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祭月的贡品,月饼不仅象征着团圆,也承载着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朝时期,中秋节开始真正成形,赏月、吃胡饼逐渐演变成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中秋节赏月时,还给胡饼起了一个特别优雅的名字,叫“月饼”,这个名字自此流传开来,逐渐深入人心。
到了宋朝,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节日习俗,不仅是贵族阶层,普通百姓也开始把月饼当作中秋节的象征。
再到明清时期,月饼文化达到了鼎盛,成了家家户户中秋节必备的美食之一,大家通过互赠月饼来表达节日祝福。
然而到了现代,吃月饼的习俗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
以前月饼是节日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而现在,不少人觉得月饼可吃可不吃,甚至有些人一年到头都不会主动买月饼。
这样一个传承千年的习俗,在今天的社会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似乎已经没有那么“必要”了。
吃月饼已经成为形式时至今日,吃月饼的传统似乎变得越来越“形式化”,中秋节虽然依旧存在,但月饼不再是这个节日的核心了。
过去大家会期待中秋节吃上一口香甜的月饼,而现在,月饼成了“可有可无”的象征。
很多人觉得,不吃月饼也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把中秋节当回事,只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假期。
月饼逐渐失去它原本的节日意义,其实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如今大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山大,每天为了生计忙碌,节日对很多人来说就是难得的“喘口气”的机会,而不是要认认真真去遵循什么传统习俗。
中秋节虽然是法定节假日,但对很多人来说,更多是一个享受假期的时机,而不再是一个需要刻意准备月饼、赏月的日子。
而且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月饼这个食物的“稀缺性”也逐渐消失了。
过去,月饼是中秋节特有的食品,只有在中秋节当天才能吃到,是一种难得的珍贵享受。
而现在,食品工业发达了,月饼几乎成了一种常年都可以买到的普通点心,随处可见,随时可以买到,这就导致了月饼失去了“节令食品”的意义。
因为不再稀有,人们也不再有强烈的期待感。
加上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很多人觉得月饼太甜、太腻,高油高糖的成分让人望而却步。
收到月饼,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吃一口,然后就放在一边,送人或者干脆就不吃了,对一些人来说,月饼甚至成了一种负担,而不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食品。
如今的中秋节,也像很多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逐渐变得“仪式感”越来越重,但这种仪式感和传统意义已经不太相关了。
许多人过中秋节,并不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而是为了“走个过场”。
比如,很多公司每年都例行发放月饼,变成了一种礼尚往来的形式,收月饼的人往往并不真心期待,只是觉得“有就有,没也无所谓”。
家人之间的聚餐更多是为了趁假期走动一下,维持下关系,而不是为了真正庆祝中秋节。
大家吃饭时谈论的也不再是中秋节的传统或习俗,而是工作、生活的琐事。
节日本身成了一个借口,核心早已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
如今很多人过节,不是为了感受节日的氛围,而是为了给自己找点“素材”发朋友圈,拍张全家福、发个“中秋祝福”,这些社交媒体上的操作,反而成了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
至于月饼,可能只是用来装点图片的道具,或者象征性地吃一口后就扔到一边。
大家关心的,不再是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或者月饼代表什么,而是如何让自己的节日看起来更“仪式感”十足。
现在的月饼华而不实月饼是中国上千年来的一种文化符号,但现在的月饼却让很多人觉得失去了曾经的“实在”。
回想过去的月饼,虽然简单,但味道朴实、寓意深远。
而如今,市场上的月饼五花八门,从各种奇异口味到豪华包装,令人眼花缭乱,但却少了几分曾经的朴素与诚意。
光是如今月饼的价格,就足以让人咂舌,一盒普通的月饼动辄几百元,有些高端定制的月饼甚至卖到上千元,这样的价格往往不是因为月饼本身,而是因为它的包装。
商家把月饼放在豪华的礼盒里,搭配各种赠品,看起来“高大上”,实则内容寡淡,这种“重包装轻内涵”的现象,反映了现代月饼市场的畸形发展。
人们买月饼更多是为了送礼,而不是为了自己食用,月饼成了人际交往中的“面子工程”。
并且月饼的口味越来越奇怪,过去的传统月饼口味简单,经典的五仁、豆沙、莲蓉、蛋黄等风味虽然不讨所有人喜欢,但至少保留了传统的味道。
而现在的月饼市场却被各种“创意口味”占据,比如榴莲月饼、冰激凌月饼、川味麻辣月饼等。
这些新奇口味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猎奇心理,却让传统的味道逐渐淡化,失去了月饼应有的节日特色。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月饼根本不适合日常食用,它们高油高糖,吃多了容易腻人,甚至对健康不利。
很多人收到月饼后,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吃一口,然后就束之高阁。
这种“吃不下、送不起”的月饼让人对中秋节的热情大打折扣,也让月饼失去了它原本的美好意义。
结语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传统习俗,虽然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月饼的象征意义逐渐被淡化,甚至变得形式大于内容。
月饼从过去的节令食品,逐渐演变成一种“高价礼品”,它的传统价值正在被商业化的潮流吞噬。
那么这算不上是一种文化的丧失?从某种角度看,确实如此。
我们在追求物质丰盈的同时,逐渐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内涵,但另一方面,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月饼的“形式化”或许只是时代的一种表现,而真正的中秋精神依然体现在与家人团聚、共享美好时光的过程当中。
最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新赋予传统节日以意义,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