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点点防备,被坏消息包围,沉寂多时的威马汽车突然发声。

4月7日,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梅松林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对华为和车企之间合作的看法:如果不充分利用好华为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这将是中国传统汽车行业转型中的重大战略失误。
同时,他对华为对行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华为在汽车行业的探索是前所未有的,和车企的合作可以上不封顶。华为更不要被过往的成功经验所羁绊,智能电动汽车裂变式的创新需要颠覆式的商业模式创新才能与之相匹配。

当然,目前没有任何消息证实威马和华为之间有实质性的合作。难道这是梅松林代表威马汽车隔空邀约余承东?
众所周知,受到华为5年内不造车一纸封印,态度激进的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的心情应该跌至冰点。面对威马的肯定,余承东会不会重燃战火?
威马,危马?春节刚过,威马传出了停工、裁员减薪、APP服务宕机、零部件供应不足,加上去年高管出走、赴港上市落空、官司缠身等负面消息,都在清晰地指向一个结果,威马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即便是3月7日,威马汽车通过官微表达信心,威马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并且供应链以及线下100家门店亦即将恢复常态化服务。在外界看来,也只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徒劳。
我们可以忽略威马官微上那些群情激昂的文字,但另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
今年2月,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沈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我们正在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全力保障复工复产,保障终端用户的体验。痛定思痛,才能整装再出发!感谢大家的关心,也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等我们的好消息。
这段文字的关键信息就是最后的半句话,“等我们的好消息”。危如累卵的威马还有什么好消息?或者说凭什么沈晖就这么肯定有好消息。

当时间的节点来到了3月底,我们确实发现了真正属于威马的好消息。
威马宣布在海外布局成效显著,已经拿下万辆订单。在德国,首台威马汽车正式上牌,阿联酋威马分销商向迪拜警局赠送威马汽车,并赞助当地网球公开赛,以色列分销商携威马参加当地车展。
就这样,威马拿到了国内新势力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订单。至少这个环节,威马把不可一世的理想,高高在上的蔚来都抛在了后面。

久旱逢甘霖。因此,沈晖重新评估了威马的发展路径:未来威马汽车的出口份额预计占到销量目标的一半以上,而威马在海外布局的效能正在逐步释放。
然而,威马在海外市场向上的火苗依然不能点亮国内市场的漆黑。
EX5、E.5、W6,目前威马在售的三款车型都来自同一平台,除了空间、设计上的小不同之外,在续航、性能上几乎相同,而曾被寄予厚望的威马M7迟迟不能上市,实际也错过最好的交付期。

资金短缺、研发滞后、推新延期,最终导致了威马目前在国内市场的沉沦。威马想要翻身,亟须一个爆款来扭转市场认知。
这时候,威马把视线投向华为,似乎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华为,良药?威马与华为此前几乎没有交集。主因在于威马。迄今,百度才是威马的在智能化领域几乎称得上唯一的合作伙伴。之所以唯一,是因为百度与威马已经形成了资本绑定关系。百度就是威马的股东之一。

然而,随着威马的没落,百度孵化了极度汽车,二者的关系难免不疏离。今年1月,有消息称,在百度Apollo 的担保下,威马将获得三笔借贷,共计 22.5 亿元港币。
但后来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威马并没有拿到这三笔资金,具体原因极有可能是Apollo撤销了担保。

百度与威马在资本关系上一时半会儿很难分离,但在技术合作上可以爽快很多。当百度有了极度汽车去实现自己的自动驾驶理想之后,对威马的投资回报就成为一个特别关心的问题。百度同样希望威马换一种活法,过得更好。
华为,准确地说华为智选车模式,或许可以承载威马的希望。
首先,当华为笃定不参与造车之后,威马可以打消成为华为造车代工厂的最后一丝顾虑。这成为彼此合作的前提。

其次,威马造车亏了300亿,而这300亿中的绝大部分是沈晖拿来建厂的投入。造成威马危局的原因是综合的,但投资建厂的天量投入,一定拖累了威马在研发、市场两端的投入,导致威马较之蔚来、理想们一步慢,步步慢。
这个世界本没有只吃亏不占便宜的事情。拥有自建工厂的威马在制造端得到了强化。威马温州工厂2018年就实现了量产车下线。这是威马出海的基础,也是与华为智选车合作的基础。

余承东曾经谈道:中国有不少汽车工厂产能是闲置的,我们要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
威马温州工厂就是典型的闲置工厂。
当前提和基础具备之后,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就特别重要。

当威马海外市场有所表现的时候,对国内市场再现荣光的需要无疑更加强烈。而这个4月,历经起伏的余承东则比任何时候都想要在汽车领域内证明自己。
戴上紧箍咒的余承东在谈到与车厂之间的合作时,判断是准确的:华为是一家被制裁的企业,失去了很多国外合作伙伴,在中国车企中,李想、李斌这样的新势力,有他们的追求,也不会选择华为。能选择华为的,一般是传统车企,但是害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择华为。

就有这么巧的事。威马果真不在余承东所描述的几类不便合作的群体中。
当问界品牌在忽明忽暗中前行,当与广汽的合作关系降级,当极狐、阿维塔现状并不明朗时,余承东对威马的进入问界联盟是持欢迎态度的。这或许是威马造车让华为汽车BU介入的最佳时机。
写在最后似乎我们很快能够见证威马入局余承东亲手打造的问界生态联盟。
然而,理论上感觉太过契合的事情总不免让人心生一丝顾虑。或许阻止这一合作达成的也正是他们自己。

余承东说,由于投入高,成本下不来,20万以下的车会亏损,所以不做20万元以下的市场。
而威马一直坚持“科技惠普”的造车理念,旗下产品基本主打20万元以下。
价值观不同,会不会成为二者间一堵厚厚的墙,谁又会率先破墙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