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古代的刑场上,最常见的场景莫过于犯人跪在地上,等待刽子手的刀落下,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犯人们在行刑前往往都显得胆战心惊,但却出奇地顺从,或低头认命,或泣不成声,甚至还有人跪得十分“自觉”,似乎是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犯人为什么会选择如此顺从地跪下?是因为无力反抗,还是出于某种心理或身体的不得已?
心理畏惧、身体摧残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甚至被称为“天子”,即上天的儿子,对皇权的挑战或冒犯,等同于对天命的反叛。
因此犯人跪地受刑并非只是身体上的屈服,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表明对权威的敬畏与服从。
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君为臣纲,民众必须对皇帝及其代表的权力表示绝对的服从,跪地是古代社会中对上级权力表示顺从和尊敬的最基本礼仪,犯人作为犯罪者、臣民,在面对判决时,必须通过跪地来表达自己对皇权的畏惧与臣服。
在行刑前,犯人往往会被告知自己的罪行是对皇权的冒犯,甚至是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破坏,无论是谋反、贪污,还是其他重大罪行,最终的审判权归于皇帝,因此跪地这一动作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行刑,更是象征着犯人在皇权面前的低头认罪。
行刑前,犯人通常会被押解到市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游街示众,古代的刑场不仅是一个执行死刑的地方,更是一个向公众展示法律威严的舞台。
犯人在游街时,常常被迫跪在囚车内,接受百姓的围观和羞辱,跪地不仅是对皇权的象征性屈服,也是对自己所犯下罪行的一种公开忏悔。
这一过程极具“杀鸡儆猴”的意味,百姓看着犯人跪地受刑,心中自然会产生畏惧和警觉,警示自己不要触犯法律,对皇权的敬畏和民众的羞辱双重作用下,犯人往往会选择顺从,跪地受刑。
除了对皇权的畏惧,犯人跪地受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早已被严重摧残,在漫长的囚禁和审讯过程中,犯人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古代的监狱条件极为恶劣,食物匮乏,环境肮脏,犯人往往要与污水、臭气相伴,长时间的囚禁让他们的身体极度虚弱,再加上审讯时的酷刑折磨,许多犯人在行刑前已经筋疲力尽,根本没有力气反抗。
不仅如此,监狱中的私刑也是家常便饭,犯人被吊打、鞭笞或者其他形式的体罚,导致身体伤痕累累,很多人甚至连站立都困难,更别提有力气反抗行刑了。
跪地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他们站立,跪下反而是一种解脱。
身体上的摧残只是一个方面,精神上的折磨同样让犯人在行刑前失去了反抗的意志,古代的审讯过程极为残酷,犯人不仅要面对审问官的威逼利诱,还要忍受长时间的心理折磨,很多犯人在审讯中被迫承认罪行,长期的关押让他们的精神濒临崩溃。
一些犯人在漫长的等待中,早已对生死看淡,心生绝望,觉得反抗毫无意义,特别是那些已经被关押了数月甚至数年的死囚,他们的精神状态已经接近崩溃,面对行刑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顺从,跪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跪地受刑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解脱。
不愿挣扎除了精神和身体的摧残,跪地也有一个非常实际的原因:它方便刽子手执行斩首,让犯人减少痛苦。
斩首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对刽子手的技术要求极高,刽子手必须确保一刀砍下犯人的头颅,才能让犯人迅速死亡,减少痛苦。
为了保证这一点,刽子手通常要求犯人跪下,头颅和脖子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以便刀能够准确地砍中颈部。
如果犯人不跪下或姿势不对,刽子手很难精确地找到下刀的角度,导致斩首时可能需要多砍几刀,犯人会因此承受更多的痛苦,因此跪地不仅是为了让行刑顺利进行,也是为了让犯人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刽子手的职业虽然让人畏惧,但他们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一刀无法砍下犯人的头颅,不仅会让犯人痛苦万分,围观的百姓也会对刽子手产生不满,有时甚至会引发骚动,因此,刽子手在行刑前会反复磨刀,确保刀具锋利,以避免出现斩首失败的情况。
古代有一些“奇人异士”,如清朝的武将阿里玛,据说他的脖筋特别坚韧,刽子手一刀竟然无法砍断。
为此,刽子手不得不先割断他的脖筋,才能顺利完成斩首。,由此可见,斩首并非易事,跪地受刑是为了确保行刑的顺利进行,减少犯人的痛苦。
当然,除了个人层面,斩首和跪地受刑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更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维护。
古代的刑场往往是公开的,斩首行刑时,围观的百姓常常挤满了刑场,这种公开处决的方式,是为了通过展示法律的威严来震慑百姓,警示他们不要触犯法律。
犯人跪地受刑,头颅落地的那一刻,观众们往往会感到恐惧,这种视觉上的震撼远比文字的法律条文更具震慑力。
特别是在一些政治案件中,斩首不仅是对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震慑,通过公开斩首那些谋反的官员或将领,皇帝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向百姓展示自己的权威不可挑战。
在古代,法律不仅惩罚罪犯本人,还往往会株连他们的家人,所谓“株连九族”,意味着如果犯人试图反抗或逃跑,不仅自己会被处死,甚至可能连累家族的其他成员,因此很多犯人即便心中充满不甘,也不敢轻举妄动,担心会牵连无辜的亲属。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犯人在行刑时选择顺从,跪地受刑,以求保全家族的其他成员,他们明白,任何试图反抗的举动只会带来更大的悲剧。
行刑前的最后时刻,犯人往往会经历巨大的心理挣扎,他们一方面渴望活下去,另一方面却又深知自己无法逃脱死亡,跪地这一行为,往往是心理挣扎的终点,是对命运的认命和屈服。
行刑的那一刻,很多犯人的内心已经彻底崩溃了,长时间的关押和折磨让他们对生死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有些人感到恐惧,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有些人则可能觉得结束生命是一种解脱,在这种极端的情绪下,跪地等待死亡成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虽然斩首通常会立即导致死亡,但历史上却有一些奇特的记载,说犯人在被斩首后,还有短暂的生理反应。
比如有人曾记录下头颅被砍下后,犯人的眼睛还能睁开,甚至出现过发声的情况,这些传说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也增加了斩首这一刑罚的神秘色彩。
综上所述,古代犯人在斩首时跪地受刑,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对皇权的敬畏、身体的虚弱、精神的崩溃以及斩首的技术要求,都是导致犯人选择跪地受刑的重要因素,同时,斩首这种刑罚本身也承载了深刻的社会功能,通过公开处决来震慑百姓、维护社会秩序。
无论是出于心理的无奈,还是为了减少痛苦,跪地受刑在古代的刑罚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通过犯人最后的跪地,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的屈服,也看到了整个封建社会对权力的崇拜和对秩序的维护。
参考资料:
1.漫说 “刽子手”(日照中院 胡科刚)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10日
2.古代斩人为什么选在午时三刻2019-10-22 10:28澎湃新闻
3.北朝胡汉融合视域下中古“五刑”刑罚体系形成史新论-周东平, 薛夷风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