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得出结论,然后梳理逻辑
在古代的斩将、夺旗、先登、陷阵这四大军功里,哪种军功的含金量最高呢?在这里咱们直接表明结论:它们的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斩将、夺旗、先登、陷阵。先别着急反对,咱们来瞧瞧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咱可以把这四大军功分成两组,一组是斩将夺旗,另一组是先登陷阵。这么一分组,道理就清楚多了。很容易就能看出这么个情况:在任何一场战斗里,只要进攻的一方最后赢了,那先登(就是在攻城的时候最先登上城楼的人)和陷阵(第一个冲进敌方阵营的人)的情况大概率是会有的。因为要打赢战斗,肯定得有这样的行动,这就跟任何一场考试都会有个第一名似的,只不过有的人是靠真本事,有的人是靠运气罢了。
然而,斩将和夺旗并非在每场战役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形也许数年,乃至十数年才会有一回。在战争里,即便打了胜仗,敌方主将带着帅旗逃走的情况并不少见。拿《三国志》记录的那段宏伟壮阔的历史时期来说,能够实现斩将的,仅有关羽、庞德、张辽、乐进、吕蒙等少数几人(这里不包括顺风局里乱刀砍杀或者大面积射箭时碰巧击中敌方将领的状况)。由此可以看出,斩将的难度极大、出现频次极低,这绝非先登陷阵可以相比的,从这四大军功的奖赏情形上,也能证明这一点。
二、对赏赐进行分析并做排序对比
首先咱来瞧瞧先登和陷阵的奖赏状况。有人可能会说起明朝李如松在抗倭援朝战役里给先登者悬赏好几千两这事,我之前给大家讲过,这其实就是李总兵为鼓动将士们许下的空口承诺,最后没完全做到,还差点弄出兵变来。一般来说,古代先登的平常奖赏,先秦那会是给 50 到 100 两银子,到了清朝呢,按照城池大小,奖赏在 100 到 300 两上下,反正总体来讲,这赏赐不算是特别多。陷阵的奖赏就更少了,拿同一个时期来比,清顺治年间入关时,陷阵的奖赏才是先登奖赏的一半,所以把先登排在第三、陷阵排在第四,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咱再来瞧瞧斩将和夺旗这事儿。在元史里有关于一个人的记录,挺有参考意义的。这人是伊苏戴尔(我对元朝历史懂得不多,不晓得这人是不是个厉害人物,要是有这方面的行家,欢迎给讲讲)。据说,他先是把先登的任务给完成了,得到了一百多两的奖赏,接着又顺便砍杀了一个敌将,这时候光给金钱奖励已经没法充分体现他的功劳了,所以他就被封为百户,当上了军官。可这事儿还没完呢,他的主帅跟忽必烈报告的时候,觉得封个百户都显得少了,然后他就又被提升为千户了。
要是不考虑时代以及战役规模的不同,单看这个人的经历,通过斩将得到的封赏,在升官晋爵这方面,可比只有金钱奖励的先登强多了。我查了好多资料,可就是没找到夺旗单独的封赏记载。从逻辑上讲,斩将和夺旗虽说都是为了毁掉敌方的指挥系统,不过它们有差别。夺旗只是把指挥的工具给破坏了,而斩将是从根本上永久性地把对方部队的中枢指挥人员给消灭了,这对后面的所有战役都有很深远的作用。很明显,斩将的价值比夺旗高。
三、透过人物事迹探究军功价值的差异
从历史上那些立下相关功绩的人物的事迹来分析,也能对上述看法进行证明。就拿陷阵方面的代表人物来说(文中“宪镇”可能写错了,估计和陷阵有关),高顺最多只能算是帅才队伍里的一个(这里是按照推测来理解的,原句可能存在问题),他虽是汉末的名将,但肯定不能算是一流名将。再瞧瞧先登的代表人物,像汉末三国时的乐进、南北朝的韩世忠、大明开国的猛将常遇春,他们的水平明显要更高一些。这里有个细节得留意,他们的传记里都提到了“每先登”,就是说每次攻打城池时都能率先登上城楼并且平安无事,这足以表明他们自身实力很强,而不是靠运气,所以他们成了先登领域的佼佼者。
要说斩将,这样的例子那是多得很。关羽就因为杀了颜良,曹操就把他封为汉寿亭侯;庞德把袁谭手下的郭援给杀了,也被封了都亭侯,还当了中郎将。和先登陷阵不一样,斩将的功劳不用多次积累,有时候一次就行,要是杀的敌方将领地位高、名声大,那得到的奖赏更是不得了。好比弘农杨氏的祖先杨喜,在乱军里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就被封为赤泉侯,有1900户的食邑,在刘邦的功臣里排到第103位,他家的传承延续了好几百年,后人杨坚还开创了隋朝。所以啊,把斩将和先登陷阵这种主要用金钱赏赐的军功放在一块儿说,那可真是把斩将的功劳看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