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成一种罪过?美智库:美要无所不用其极,否则中国就赢了

浮生若梦之影 2025-01-11 14:29:03

据观察者网援引《纽约时报》消息,一篇主张美国要吸取20世纪初对付德国的经验教训,动用各类手段快速应对中国挑战的文章,引起美国舆论广泛关注。该文章作者为罗伯特·阿特金斯,其组织创建了美智库机构“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

阿特金斯在文章中,将美国数百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数万家企业倒闭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声称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削弱对手,而特朗普及拜登政府对抗中国“入侵”的举措,还不够。

阿特金斯认为,美国精英在二战结束后陷入到理想主义场景中,而当下中国正赢下产业战争。其还将中国描述为,为在全球登顶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于将赚钱这一推动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根本动力,也置于次要位置,将提升自身并削弱对手作为主要目标。

对此,阿特金斯就总结一战和二战历史,回顾称19世纪末到二战期间的德国将贸易作为权力及扩张的工具,德国曾尝试主导海洋航运、实施大规模补贴倾销及技术窃取。美国已遗忘过去动荡阶段的经验,并指责当下的中国在将经济实力“武器化”。

另外,阿特金斯依然戴着西方那套有色眼镜看到中国发展,其就将中国发展的巨大成果,归咎于“技术窃取”、“巨额补贴”、“封闭市场”等。反正在阿特金斯及其背后智库看来,中国的发展就是一种“罪过”,中国为了发展正在使用各种手段,所以为了应对挑战,美国也应无所不用其极,否则美国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赢得竞争。

但是,阿特金斯的有关论述无疑充斥着对中国的误判,或者说抹黑,其中包括:一方面将美国过度金融化导致的产业空洞问题,全部一股脑的抛到中国头上。

美国制造业岗位的流失和中低端制造业的凋零境况,是其为取得短期内利益最大化所支付的代价。相较于实体制造环节,在技术研发与设计、企业组织及管理、金融流通等附生领域,客观上能够以更小的投入取得更大的利益分配额。在以利润率为指标的优胜劣汰下,中低端实体产业在美国持续出局,形成了美国当下金融业等高利润附生产业密集、实体产业凋零的经济格局。

拿波音公司举例,其为何近几年状况频发,就是因为波音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将更多精力放到了金融股市炒作上,而不是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而波音公司只是一个例子,美国企业现在大多走的这条路,就连军工复合体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在这么做。

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以巩固、夯实自身、为民众牟利为目的,我们从未主动去打压对手,搞霸权行径。相反,美国自己倒是一直在对外进行长臂管辖、搞霸权主义。比如在科技领域对中国搞“小院高墙”战略。在军事上,推进印太战略,对中国进行围堵。阿特金斯口中的中美两国,在实际中应该调换一个位置。

最后,美方将中国类比为德国或苏联,这就是抱着冷战和零和博弈的思维不放,丝毫没有想着拥抱世界的新变化。毕竟中国不是苏联,更不可能是德国。美国若是按照过去的套路和眼光看待我们,那只能上演“水土不服”的局面。

因为美国学界应承认的现实是,世界局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转变,美国妄想独霸全球,就是在逆大势而动,自然不可能成功。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