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粮·新粮》是安德烈·纪德一部难以归类的作品。
1897年,纪德在游历北非和意大利之后,写下了《地粮》一书,书中杂糅了日记、游记、散文和诗歌等体裁。
《地粮》面世近40年后,1935年的纪德再次创作出《新粮》,类似的主题与体裁,然而对于生活的哲思却悄然转变。
《地粮·新粮》将两部创作时间跨越40年的作品一同收录,是这本书一个不容忽略的亮点,从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纪德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轨迹。
其中的转变是很明显的,写《地粮》的纪德尚且年轻,因此呼吁热忱与激情;而到了《新粮》中的纪德,已经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因而更关注爱与奉献,世界大同。
《地粮》这个书名来自于《圣经》,本书译者唐祖论先生在开篇译序中给出了解释,“地粮”
是相对于《圣经》中的“天粮”或“神粮”而取的书名。
熟悉纪德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纪德作品中大量的宗教元素,除了《地粮》之外,纪德另一本名作《窄门》的书名同样源于《圣经》。
《地梁·新粮》中包含有大量关于宗教的诗句与颂歌,但别误会,这绝不是一本传教书,纪德并不向往“天粮”,他想书写的是“地粮”,是生活。不谋来世,只求今生。
生活是《地粮·新粮》最核心的主题。《地粮》与《新粮》的创作时间相隔近四十年,其间纪德的思想不断转变,但对于生活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他写道,“除了生活,我不愿教你智慧。”
这又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句子,就好像纪德在这本书中是要做读者生活的导师一般。
并非如此。
正如对其他所有作家一样,误解是无法摆脱的宿命,纪德当然也料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说,“我最真诚的激情,一经表达,就被歪曲”。作家们的书写实际上是一种与误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
为了更明晰地表明自己真诚的激情,纪德强调,“我对装腔作势教育别人感到厌倦。”
似乎是犹嫌不够,纪德在开篇的序言中更是写下振聋发聩的一句,“扔掉我的书吧,并且离开我!”
纪德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无意做任何人的导师,读者需要追随的只有你自己的生活。
《地粮·新粮》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唤醒读者对于自身生活的关注,恰如本书开篇的这句哲思:“愿我的书教导你,对你自己比对书的本身更感兴趣,进而对一切其他事物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
我们很难想象这样,写下这样充满睿智哲思的话的纪德,尚不满三十岁。
更令读者惊讶的是,类似的金句哲思,在《地粮·新粮》中随处可见。
写下《地粮》的纪德正值年轻,彼时的他呼吁的是热忱与激情,是自由与解放。这一思想潮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值得引起读者关注的是,纪德呼吁热忱与自由,可同时又对自由的背面报以警惕,而这常常为人所忽略。
关于自由,纪德写道,“一种对任何职责失去引导作用的自由是可怕的”。毫无疑问,纪德反对那些高举自由大旗,但却拒绝承担自身职责的论调。
更令人醍醐灌顶的是下面这句:每一种自由都是短暂的,自由从来就只在找它自己的奴隶地位,或者,至少在找它的信仰。
年轻的纪德早早地窥破了自由的骗局,他戳穿了人们对自由的虚假渴望——当我们呼吁自由的同时,也常常最容易出卖自己的自由,令之沦为它者的信徒乃至于奴隶。
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另一位文豪鲁迅的呼应。鲁迅先生在1923年一场名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道,“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近40年后,纪德在《新粮》中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对于热忱与激情的呐喊转为对爱与奉献的呼唤。
我们或许可以猜测这背后的缘由(当然未必准确),上世纪30年代前期正处于一战与二战之交,一战的废墟尚未重建,二战的阴云就已山雨欲来。
这种局面让任何一个怀有良知的作家都不得不呼吁爱与奉献,纵使这并不能阻止外部世界与内心道德的全面崩溃。
纪德在《新粮》中绘出了一幅世界大同的美好局面,“而那天国盛宴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天下人都是座上客。”
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现实世界的支离破碎,对此纪德颇有几分无奈地写道,人类要是不那么疯疯癫癫的话,就能够避免由战争而引起的种种灾难……我们大部分灾难都不是命中注定,必须如此,而是归咎于我们自己。
但令人感动的是,即便亲历了战争对于世界,对于人性的粉碎,可纪德依旧对世界的未来抱有希望,并且呼吁他的每一个读者相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个更美好的世界并非是凭空出现的,也并不是宗教信仰中的来世幻境,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的今生今世。
纪德写道,“当你开始懂得,该对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不幸负责任的,并不是上帝而是人类自己,你对于这些不幸就不会再逆来顺受。”
这种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抱有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是《地粮·新粮》中另一处打动人心的地方。
另一位作家卡尔维诺将这种乐观描写得更加动人:对很多人来说,阅历的增长也就意味着变得日益悲观。但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日复一日为之努力的道德总是存在的。
将道德作为自己最核心主题之一的纪德,想必会对卡尔维诺的这句话深以为然。
《地粮·新粮》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去崇拜偶像。”
这句话呼应了开头那句“扔掉我的书吧,并且离开我!”,同时在书中其他地方也多有体现,比如那句“别以为可以通过他人找到你的真理”。
他人的真理未必是你的真理,毕竟“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黑塞)
这种反复强调提醒读者,纪德的这一思想绝非是故作姿态,他真真切切地希望读者去追随自己的生活,去关注自身,而不是在那些“直到世纪的末日都和你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上付出太多的代价。
当然别忘了,当我们真正对自己比对书的本身更感兴趣之时,进而会对其他一切事物比对自己更感兴趣。
我们不仅需要拥有自身,还需要拥有一个大同世界。
在那里,天下人都将是座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