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本是阖家欢乐、喜庆团圆的时刻,然而山西大同古城的一起事件却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2 月 3 日,一段令人咋舌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视频画面中,夜幕笼罩下,山西大同古城的一家店铺外,多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聚集于此。他们手持工具,动作娴熟却又显得如此粗暴,三两下便撬开了店铺的门锁,随后鱼贯而入。进入店内后,他们径直打开了所有灯光,待灯光亮起,照亮整个店铺后,才陆续离开,最后更是用 U 型锁将店门锁上 ,仿佛这里是他们的 “主场”,一切都进行得如此 “理所当然”。
据悉,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是当地的一项亮化工程倡议。春节期间,大同市政府倡议古城内沿街商户尽量延长营业时间,夜间开启店铺灯光,让城市的夜晚更加璀璨绚丽,并且承诺会补贴额外的电费。平城区古城街道办事处鼓楼社区更是下发了《古城亮化倡议书》,明确规定从 1 月 27 日(腊月二十八)至 2 月 12 日(正月十五),每晚 18 点到次日凌晨 6 点为亮灯时间段,要求古城内各商业门店确保室内灯光充足,直至次日天明,门头牌匾、广告牌、LED 电子屏及灯笼等也应全部点亮。
当事商户岳先生表示,事发当晚 10 点他已经闭店,11 点多便接到工作人员要求开灯的电话。由于儿子刚出生还未满月,他实在无法前往店铺开灯,便向工作人员解释。可工作人员态度强硬,在电话中威胁称若不开灯,就找公安把门撬开 。岳先生本以为这只是吓唬人的话,可没过 10 分钟,查看监控的他却震惊地发现,店铺门真的被撬开了,进屋开灯的是城管和消防人员。此次撬锁进店开灯,不仅大门上的锁被剪断,二道门地锁也损坏,门板更是被撬得变形,关都关不上,直接影响了店铺后续的正常营业。
大同古城的其他商户也纷纷表示,春节前就有工作人员上门通知要将店铺的灯都打开,2 月 3 日又再次通知。有商户无奈地说,此前店铺外面的灯箱被相关部门要求拆除了,现在又被要求开灯,实在有些为难,只能把门头灯打开。这一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网友们纷纷指责工作人员的行为过于粗暴,严重侵犯了商户的权益。
亮化倡议缘何变强制命令这一倡议本意是为了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夜间经济,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春节期间,游客和市民出行增多,夜晚亮起的灯光能为城市增添一份喜庆与活力,也能为商户带来更多的客流量和商机。政府承诺补贴电费,更是考虑到了商户的利益,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亮化倡议却演变成了强制命令。从最初的《古城亮化倡议书》,到工作人员强硬要求商户开灯,甚至以公安撬门相威胁,最后直接撬锁进店开灯,这一系列行为让人匪夷所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转变?这背后反映出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他们将倡议等同于命令,认为商户必须无条件服从,忽视了倡议本身应有的自愿性和引导性。在他们看来,完成亮化任务是首要目标,至于商户的实际困难和权益则可以放在次要位置。这种简单粗暴的执行方式,不仅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也损害了政府与商户之间的信任关系。
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层层加码的现象。上级部门对亮化工程的重视,使得基层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政绩,过度解读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提高标准,增加要求。原本是倡导商户尽量延长营业时间、开启灯光,到最后却变成了强制要求所有商户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全部开灯,甚至连闭店后的室内灯光也不能关闭。这种层层加码的行为,不仅给商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失去了灵活性和人性化。
权力越界,法律尊严何在
在这起事件中,工作人员撬门开灯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商户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来看,商户对自己的店铺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未经商户同意,任何人无权擅自进入其店铺。即使是政府部门,在执行公务时也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不能肆意践踏公民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工作人员撬锁进店,损坏了商户的门锁和门板,这显然是对商户财产权的侵犯。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情况紧急的除外 。而此次事件中,让商户开灯并非情况紧急,工作人员在夜间撬门进店开灯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法律规定。
这一事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公权力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公权力的行使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法律的界限,随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执行任务时,应当始终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权力的正确行使,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权力越界事件并非个例。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时,为了追求所谓的 “政绩” 和 “效率”,不惜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忽视甚至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和越界。
形式主义与 “一刀切” 之殇
这起 “撬门开灯” 事件,不仅仅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失职,更是形式主义与 “一刀切” 管理方式的深刻体现。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形式主义作风屡见不鲜,一些工作人员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实际效果和群众的需求。
就拿此次亮化工程来说,为了达到所谓的 “亮化效果”,要求所有商户在规定时间内开启所有灯光,完全不考虑商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困难。这种 “一刀切” 的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商户的经营特点和需求差异。有些商户可能因为经营成本、营业时间等原因,无法按照要求开灯;有些商户则可能已经提前闭店,工作人员却依然要求其开灯,这无疑给商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形式主义和 “一刀切” 的管理方式,不仅损害了商户的利益,也对城市治理和营商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城市治理方面,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无法真正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发群众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影响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在营商环境方面,“一刀切” 的管理方式会让企业和商户感到无所适从,增加他们的经营成本和负担,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应该是公平、公正、法治、包容的,政府部门应该尊重市场规律,为企业和商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而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
反思与启示:让权力回归正轨
“撬门开灯” 事件虽然只是一个孤立的案例,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却是深刻的。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让我们认识到改进和完善基层治理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思和启示。首先,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执行任务时,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关注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在出台政策前,应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基层工作人员是政策的执行者,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服务意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手段解决问题。
最后,要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管理。权力缺乏监督是导致权力滥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建立健全权力问责机制,对滥用权力、侵犯群众权益的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撬门开灯” 事件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城市的科学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