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李牧:中国抗击匈奴第一人,创步兵全歼骑兵唯一战绩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3
导语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军事家,赵国著名将领,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与其他三位名将专注于诸侯战争不同,李牧长期驻守北部边塞,抗击匈奴。

在破匈奴决战中,歼灭匈奴十万余兵马,使匈奴在此后十多年里不敢冒犯赵国边境,保证华夏文明和平延续。

成功歼灭匈奴后,李牧被调往内地抵抗秦国,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多次重创秦军,维护赵国领土安全。

李牧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兵如子的良好作风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被认为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同时李牧因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军中有崇高的威望,被后世誉为军阵之神。

李牧破匈奴,反击草原游牧集团第一人,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

匈奴是兴起于内蒙古阴山山麓的草原游牧民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蒙古高原生活着许多大小不同的游牧部落,东胡、丁零、匈奴等构成草原民族的主体。

这些游牧部落时大时小,别散分离,由于蒙古高原气候恶劣,生存条件艰难,他们只能逐水草而居,导致部落物质匮乏,生产落后。

不过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强健体魄,而且极善骑射,自然条件和扩张文化的特点导致他们对中原农耕民族的丰厚物质财富垂涎三尺。

自西周以来,这些北部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到西周末期攻陷国都镐京,迫使平王东迁,中原从此开启五百年春秋战国大分裂时代。

此后,北方游牧部族不断南下骚扰,各诸侯国不胜其烦,直到战国初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壮大军力,北上驱逐林胡、楼烦,筑长城,才得以维持安宁。

恰在此时匈奴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不断征服各部落,被赵武灵王驱逐的北方戎族都被兼并。

到战国后期,匈奴已控制从漠北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时常南下骚扰劫掠。

李牧出身于军人世家,从其祖父辈起便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

李牧自幼接受边陲战火洗礼,非常了解匈奴骑兵的特性,其优点是机动性强,速度快,体魄强劲,弓马娴熟,远距离射杀能力强。

但缺点也很明显,匈奴人没有马上近距离作战经验,从未进行过对城池、堡垒的大规模攻坚,由于没有马镫,其肉搏近战相对薄弱。

所以李牧选择避其锋芒,以退为进的应对策略,当时的代地与赵国其他内地郡不同,李牧有权设置官吏,征收租税,调集军队。

李牧每天做的事就是利用征来的税供养军队,宰杀牛羊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给他们优厚的生活条件。

而士兵们要做的就是看守烽火台,留意侦察敌情,他对士兵的要求只有一条,那就是发现匈奴入侵,立刻退入营垒,谁敢主动出战就砍了谁的脑袋。

所以匈奴每次入侵,士兵们就拉响警报,退入营垒固守,匈奴抢不到粮食,只能悻悻离去。

这样的做法坚持很长时间,虽然匈奴占不到便宜,但赵军将士们不干了,他们认为李牧胆子太小,简直是个草包。

不久李牧“怯战”的行为传到赵王耳中,赵王先是斥责,李牧全当耳旁风,后来赵王一怒之下把他撤回。

此后一年多里,代地转变策略,转守为攻,匈奴每次来犯,就出兵交战,但打一次败一次,不仅伤亡很多,耕田、放牧都无法进行了。

无奈之下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山,李牧回到代地后,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办事,几个回合下来,匈奴也逐渐松懈下来,毕竟李牧在他们眼里是个缩头乌龟。

不过李牧这边可没闲着,日复一日的操练,几年工夫,赵边军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此时李牧认为歼灭匈奴的时机已到。

他精心筛选出多兵种军团: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步兵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

为了引诱匈奴主力出战,李牧让百姓到处放牧,牛羊满山遍野,匈奴果然上钩,派了一小股骑兵前来掠夺,李牧假装败逃,故意丢弃牲畜让匈奴抢掠。

匈奴单于大喜,以为赵军真的溃败,便亲率10万骑兵深入代地,打算大肆洗劫一番,然而这次匈奴人为他们的狂妄付出血的代价。

当匈奴进入代地,却迎来了李牧的车阵,双方当即陷入厮杀,严密排布的战车阻碍了骑兵的行动,匈奴人很快溃不成军。

李牧看准时机,下令弓弩手射箭,顿时万箭齐发,遮天蔽日般射向匈奴人阵地,匈奴人死伤十分惨重。

随后李牧亲率骑兵和精锐步兵分两翼绕道匈奴侧部,发动钳形攻势,夹击匈奴骑兵,在步兵围攻和战车挤压下,匈奴的骑射优势被限制锁死。

由于缺乏护甲和马镫,这些单薄的骑兵在成建制主力步兵的冲击肉搏下,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匈奴十万狼骑几乎全被歼灭,只有单于等极少亲兵卫队逃跑。

此后,李牧一鼓作气,挥师北上,先后消灭襜褴(chānlán),打败东胡,收降林胡,整个北部边疆一扫战火阴霾,迎来太平。

而匈奴遭受重创,此后十多年里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中原百姓迎来久违的太平。

大秦克星,力挫名将王翦,赵国最后一道屏障

与李牧威震草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国内部陷入空前的动荡,前260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赵降卒被坑杀四十五万,赵国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前244年,赵国再次发生内讧,老将廉颇被赵悼襄王解职,廉颇一怒之下带兵出走魏国,不久抑郁而终。

随着赵奢、蔺相如、廉颇等一干元老重臣的离世,赵国国势日益凋敝。

前235年赵王迁继位,结果赵王迁屁股还没坐稳,秦军就卷土重来,先是杀了赵军十万士兵,然后直向邯郸而来。

此时的赵国朝堂已无人可用,形势危急之下,只能将李牧从雁门关调回布防,双方在宜安附近展开对峙。

李牧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果仓促迎战,很难取胜,决定筑垒固守,不与秦军正面交锋,待其疲惫,一举反攻。

秦军主将桓齮也非庸才,他很清楚过去廉颇就曾以坚垒拒王龁,使秦军吃了很大亏,如今李牧也在效仿此计。

桓齮决定来一招围点打援、诱其出战、全歼于野,即率主力进攻肥下,诱使李牧救援,届时将赵军歼灭于运动战之中。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牧远非泛泛之辈,他一眼洞悉秦军之目的,于是决定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进行应对。

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时,李牧以“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为由拒绝。

秦军主力走后,留守的剩余兵力薄弱,再加上赵军长期拒不出战,秦守军疏于戒备,李牧趁机杀出,一举占领其大营。

桓齮闻听大惊,迅速回援,岂料这一切都在李牧预料之中,他一面以主力在正面迎击秦军,另一面指挥赵军从两翼包抄实施钳攻。

此时秦军方寸大乱,而李牧旗下赵军历经匈奴战争洗礼,个个英勇善战,面对号称野战天下无敌的秦军丝毫不惧。

经激烈战斗,最终全歼秦军,赵国大胜,李牧从此威名远扬,被封武安君。

曾被秦国欺负到家的赵国竟仍有如此战力,秦国举国上下无不震惊,不甘心失败的嬴政决定再战一决高下。

前232年,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一部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渡漳水向邯郸进迫,另一部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拊邯郸之背,将赵军拦腰截断。

李牧,这位能征善战名扬于时的名将当仁不让的成为抗秦主力。

这一年赵国大旱,许多地方庄稼枯死,颗粒难收,再加上连年征战,政局不稳,人心惶惶。

赵国急需一场胜利稳定人心,同时赵王迁要求李牧速战速决,不要把战事拖得太久。

李牧负重前行,依然沉着应对。由于邯郸之南有漳水及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决定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他先是派司马尚死守长城,抵御秦军,同时自己亲率主力北上,在番吾附近展开决战。

战争中,李牧亲自督战,赵军士兵士气大振,击败北路秦军,随后李牧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

南路秦军得知北路军败退,再加上李牧亲自出战,秦军无心恋战,一触即溃,至此邯郸危机解除。

秦军战败的消息传回咸阳,嬴政大为吃惊,他没想到濒死的赵国竟然还有这么强悍的战斗力,为扭转败局,嬴政召文武大臣聚集商议对策。

在经过秣马厉兵和充分准备后,公元前229年,嬴政派压轴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统兵十万进围邯郸,誓要灭赵。

毫无疑问,赵国这边再派李牧为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位在战场直接相遇,李牧继续坚持坚守不出,避其锋芒,伺机而动的总方针。

秦军多次进攻被打退,李牧顽强硬抗王翦一年多,导致王翦始终无法前进一步。

“李牧死,赵国亡”,一代名将惨遭冤杀

王翦与李牧交锋一年多,无法取胜,若要灭赵,李牧不得不除,最终嬴政决定设反间计。

反间对于秦国来说屡试不爽,三十年前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用反间计换掉赵国悍将廉颇,取得全胜。

如今又将此计搬到李牧身上,嬴政派奸细入邯郸,用重金贿赂诬陷过廉颇的大臣郭开。

郭开是一个政治投机者,身为赵臣,却只忠于金钱,郭开一向对赵国前途不看好,如今虽有李牧苦撑大局,但已是大厦将倾,再无回天希望。

于是郭开在赵王迁面前进谗言,说李牧坚守不出是因为已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郭开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秦国卖命,以便在日后捞取更多政治资本。

赵王迁确实是平庸之辈,不吸取长平教训,反而怀疑李牧,其疑心李牧的理由倒是充分。

第一,李牧经营边关数辈,在代地和军队有极深人脉和势力。

第二,李牧独掌赵国军权,赵国内人才凋零,军队中更无善战之将,无人对其形成制衡。

第三,李牧为人桀骜不驯,一直信守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早在抗击匈奴时期就有抗命不遵的行为。

所以赵王迁对此十分担忧,当他听到这些谣言,在不加调查证实的情况下就派宗室赵葱去取代李牧。

李牧接到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其抗命行为更加印证了赵王迁的猜想,直接派人逮捕李牧,将其斩首。

当然,赵王迁知道外部形势逼人,但相比打败仗,他更在乎自己的权力,况且几十年前齐国被燕国名将乐毅打的只剩下两个城池,最后还是被田单反败为胜。

只可惜秦国不是燕国,赵国也没有出现他的田单,李牧一死,赵国失去了最后的支柱。

仅仅三个月,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赵葱战死,秦军顺势攻下邯郸,俘赵王迁。

赵国公子嘉逃亡代地称王,前222年,秦军破代,俘虏公子嘉,赵国灭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