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新研究对犯罪证人的访谈进行了模拟。
该研究招募了200名志愿者作为对象,并将他们随机分为四组。第一组直接回答问题不受干预;第二组面对的是带有误导性质的问题;第三组与机器人交谈;而第四组则与一个先进的AI大模型互动。
每组志愿者观看完相关视频后,研究人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评估他们的记忆形成过程,并在一周之后再次询问相同的问题以比较两次作答的差异。
数据分析表明,相较于其他三组,第四组(即与AI大模型互动)产生的虚假记忆现象最为明显。这是因为AI大模型能够根据个体的回答给予即时反馈并强化正面信息。
比如,当某人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时,这个智能系统会对其中某些特定部分给出积极评价,从而加深了这些不正确的信息的印象。
此外,它还可能提出一些具有误导性的问题,促使人们重新构建自己的经历。例如,在一个关于刀具使用的案件里,如果AI提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枪支,那么目击者就可能因此而产生包含枪支在内的错误叙述,使得法庭证据变得不再可信。
值得注意的是,由此类AI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假记忆往往非常难以消除,即使经过长时间后仍然清晰可忆,并且还能增加个人对自己所持有错误信念的信心度。
这项研究结果已经被发布到了预印本平台之上,它不仅揭示了当前阶段下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着我们对于过去事件的记忆方式,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其潜在伦理风险的关注。毕竟,人类的记忆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变性,而像AI这样直接向大脑中灌输虚构信息的做法无疑加剧了这种复杂性。
二、精确计时领域的新突破在精确计时方面,近期研究人员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当物理、光学和晶体生长方面的顶尖专家在同一实验室合作,通过在真空室中使用氟化物晶体和光频梳激光器,在精确计时研究上有了新成果,并于9月4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目前,原子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装置,例如,梦天实验舱中的空间冷原子钟,每50亿年仅误差1秒。如果没有原子钟,人类的许多顶尖研究,特别是基础物理研究,将会停滞不前;卫星导航也会受到影响。
原子钟基于外部电子的能级跃迁进行计时,而核钟则是利用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能量状态的变化来计时。由于原子核能量跃迁频率比电子高,且原子核及其能量跃迁受扰动更小,因此核钟比原子钟更精确、更稳定,不过核钟的制造难度很大。
在此次研究中,科学家聚焦于特殊原子土R29,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观测到其核跃迁现象,这对于创建核钟所需的关键组件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尚未成功制造出实用的核钟,但从物理学原理来看,其实现似乎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三、黄金矿脉形成新解黄金通常存在于石英矿脉中。地质学家一直困惑于黄金如何能聚集形成重达几十甚至几百公斤的金块。
一项今天发表的研究提出,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这可能与石英的导电性和其在地震中的行为有关。石英受压时会产生电渗现象;虽然石英本身不导电,这种效应却不容易消失。
当石英接触到其他物质(如水)时,产生的电荷能够促进周围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而促使某些溶解的离子沉积下来或发生其他形式的变化。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模拟石英晶体在地震条件下的情况,结果发现仅一小时后,就有少量金沉积到了石英表面。由于金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它倾向于沉积在已有金子的位置上,随着时间推移(数百万年间),这一过程不断重复,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黄金矿床。
四、韦伯望远镜新发现 —— 流浪行星近日,韦伯望远镜对 960 光年之外的星团 NGC 1333 进行了最深入观测,发现了 6 个疑似流浪行星。
这些流浪行星的质量与太阳系中的行星相当,但不受恒星引力束缚,其质量介于木星的5倍至15倍之间。其中最小的一颗带有一个尘埃盘。这表明在形成比木星稍大的天体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类似于创造恒星的过程。
相关论文已被《天文学杂志》接受。已知至少有两种主要方式可以形成行星:一种是像太阳系行星那样在围绕太阳的气体和尘埃盘中成长;另一种是像恒星一样在引力作用下从气体和尘埃中坍缩形成。
这些大质量流浪天体很可能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的,也可能是被恒星系统 《踢出去》的。在所有新发现的星体中,质量最小的那颗尤其引人注目。
尽管韦伯望远镜有能力探测到更小的流浪天体,但它并未发现任何质量小于5倍木星的天体。此外,这颗行星拥有一个尘埃盘,这一事实强烈暗示它可能是以类似恒星的方式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