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个北漂老画家的逆袭与乡愁:齐白石的苦乐人生

1919年,一个55岁的老头,背着简单的行囊,告别了湖南湘潭的妻儿,孤身闯进北京城。这不是他第一次来这儿晃荡,1903年

1919年,一个55岁的老头,背着简单的行囊,告别了湖南湘潭的妻儿,孤身闯进北京城。这不是他第一次来这儿晃荡,1903年和1917年他都来过,但这次,他打定主意不走了。他叫齐白石,一个后来名震画坛的大师,但那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南蛮子”能混出什么名堂。

北京初梦:冷眼与坚持

齐白石到北京的时候,兜里没多少钱,名气更别提。他住的地方换来换去,从法源寺到观音寺,再到石镫庵,日子过得紧巴巴。他的画风是大写意花鸟,红花墨叶,挺有自己的味道,可那会儿的北京画坛压根儿瞧不上他。有人骂他“野狐禅”,有人嫌他“俗气熏人”,还有人直接说他“不学无术”。想想看,一个外乡人,带着浓浓的乡音,画着不按规矩来的画,哪儿那么容易被接纳啊。

我有时候觉得,齐白石那时候挺像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初来乍到,谁也不认识你,干啥都得靠自己硬扛。他没啥背景,也没啥门路,只能闷头画画。那十年,他几乎把自己关起来,琢磨着怎么把画画得更好。后来,他搞出了“衰年变法”,硬是把自己的风格弄得独树一帜。可画是画出来了,卖不出去啊,市场上没人搭理,价格还比别人低。那滋味儿,估计跟现在年轻人投简历没人回差不多吧。

贵人相助:从无人问津到名满天下

不过,齐白石运气不算太差,碰上了几个关键的人。先是陈师曾,给他指点画风,帮他在圈子里站稳脚跟。后来陈师曾去世了,又来了个徐悲鸿。这位比他小32岁的年轻人,不光在生活上照顾他,还把他拉进大学教书。最牛的是,徐悲鸿顶着压力到处推荐他的画,连国外都推。慢慢地,齐白石的名气起来了,找他画画的人挤破门,他也终于熬成了大师。

我特别喜欢他跟徐悲鸿那段。徐悲鸿58岁去世后,齐白石92岁了,听说消息,颤颤巍巍跑到徐家,扔了拐杖就跪下哭,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这感情得多深啊!我有时候想,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个真心懂你的人,真的挺不容易的。齐白石能成名,跟这些贵人脱不了干系,但说到底,还是他自己够拼。

乡愁与风波:土改下的无奈

齐白石在北京混得风生水起,画卖得贵了,钱也攒了不少。他没忘了老家,经常寄钱回去。儿子们拿这些钱买地、盖房,日子过得挺滋润。可谁想到,1950年土改一来,麻烦大了。他家在湖南有200多亩水田,山林也有几十亩,还有几座大院子,直接被划成了地主。田地房产全被没收不说,还得退租田的押金,1000多银元啊!儿子拿不出钱,直接被关起来了。

老家的信一封接一封飞到北京,86岁的齐白石急得不行。他一个画画儿的,哪儿懂这些啊,只能干着急。后来,他想到个办法——写信给毛主席。俩人都是湘潭老乡,离得不远,虽然之前没啥交情,但这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在信里把家里的情况说了个清楚,求毛帮忙“通融”一下。

结果呢?毛回了信,说转给湖南的王首道“酌情处理”。齐白石看到这四个字,心稍微定了点,以为有救了。可实际上,毛没打算因为他是名人就特别照顾。王首道把信转下去,湘潭县委也没手软,最后还是按政策办:田地没了,房子没了,押金得分期退,儿子虽然放出来了,但地主帽子没摘。齐白石远在北京,以为儿子没事了,其实也就是少挨了点批斗而已。

一个老人的坚持与感恩

这事儿对我触动挺大的。齐白石那么大岁数了,还得为家里操心,挺不容易的。他后来听说儿子放出来了,特别感激毛,也谢谢具体办事的湘潭县委书记杨第甫。杨到北京开会时,齐白石还特意画了幅荷花图送他,落款写了三个“白石”,意思是谢了三回。这老头,心挺细的。

不过,我有时候也琢磨,他在北京风光了一辈子,画卖得那么贵,可老家那边还是没躲过这场风波。可能这就是命吧,你再厉害,有些事也管不了。我有个朋友,家里以前也算有点地,后来土改一分,全没了。他说,那时候谁也没辙,只能认。

苦乐交织的人生味儿

齐白石这辈子,前半生在家乡没啥名气,后半生北漂北京才火起来。有人说他没啥大磨难,我觉得也不完全对。他在北京被冷眼瞧着,画卖不出去,那种滋味儿好受吗?后来土改,儿子被抓,他一个老头子急得团团转,这还不算磨难?不过,他运气好,贵人多,自己也争气,总算熬出来了。

我觉得他挺像荷花的——他画里常有的那种。泥里扎根,风吹雨打,最后还是开了花。人生不就这样吗?苦的时候多,乐的时候少,可只要撑过去,总能有点盼头。他92岁还哭着谢徐悲鸿,86岁还为儿子求人,活得挺真。

说到这儿,我有点跑题了。其实我也不太懂画画的事儿,就是觉得齐白石这人挺有意思。他的故事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在外头拼得头破血流,家里还得操心,真挺累的。可回头想想,能混出点名堂,也不算白干。你说呢?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点像齐白石,苦乐都得自己扛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