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就“恰好”不在司令部呢?

粟裕大将可谓军事奇才,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让战友们感到无比佩服。但当人们仔细研究华野战报时,却会发现一个奇

粟裕大将可谓军事奇才,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让战友们感到无比佩服。

但当人们仔细研究华野战报时,却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情况:

身为华野参谋长,为什么每次粟裕在司令部指挥作战时,陈士榘上将都不在场呢?

据说,当初粟裕上任华野副司令员时,原山东野战军的诸多将领都表示不服,陈士榘也是其中之一。

但有司令员陈毅在其中不停调解,还拿出苏中战役时粟裕和毛主席通信的电报给他们看。大家一看,以少胜多、七战七捷!

大家总算对粟裕的指挥能力有了清晰的认知,开始信服于他。

在之后的各大战役中,随着粟裕展现出越发高超的军事才能,山野诸将心中的不忿也就渐渐消失了。

但每次粟裕指挥作战时,参谋长陈士榘却都不在他身边,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他心中还有什么不满呢?

山东野战军时期,陈士榘是接替宋时轮的第二任参谋长。

1946年,宋时轮连续指挥了几场战斗,结果却都不尽人意,山野正承受着巨大压力。同年10月,中央便派了陈士榘过来救场。

12月,山东野战军在华中野战军的配合下打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这两场战役中,我军大获全胜,成果颇丰,但过程还是稍显曲折。

宿北战役中,战前布置兵力时两个野战军各有各的想法,都不肯让步。开打之后更是,这边华中想突进苏北,那边山东想往鲁南去,就是不肯坐下来商量出一个折中的办法。

粟裕见实在没法达成一致,陈毅又是他的上级,不好做工作,他就干脆给中央发电报说了这事。

很快,粟裕抱着来自中央的命令,单枪匹马去了山野指挥部,请山野诸将过目:

“一切指挥由粟裕直接负责。”

这下大家是不得不服,粟裕就这样硬是指挥着一群悍将打赢了宿北战役。

不过配合是能配合了,双方之间还是缺少磨合。

粟裕的指挥风格,和山东野战军往日的风格大相径庭,将领们一时间在适应上有些许困难。

粟裕擅长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机动作战,华中将士们也习惯了这样的作战方式;而陈士榘指挥的山野则以攻坚战为主。

各处的不同,就更有可能演化出大大小小的矛盾。

之后的鲁南战役中,一个尖锐的矛盾就被凸显出来。

宿北战役胜利后,陈士榘提出让部队回到鲁南,因为国军正频繁袭扰沂蒙。粟裕的意见则与他相左,坚持要留在苏北作战。

二人争论半天也没个结果。最后陈士榘不经陈毅同意,直接联合山野政治部主任唐亮给毛主席发报,汇报了两支野战军当前的分歧,并列举对比了两人方案的利弊。

陈毅知道后很不高兴,但毕竟电报已经发出去了,再说什么也没用。

中央经过讨论,决定将两支野战军调回鲁南。就算放弃苏北,也要在这里阻挡住国军进攻,南边的事可以等在鲁南站稳脚跟再说。

这种分歧没什么问题,毕竟不同的野战军有不同的分野。但双方真正的分歧来源,还是理念不同。

如果我们仔细看过粟裕指挥的战役战报,就不难发现他指挥的几乎所有战役中,我军几乎都是在运动中完成任务的。

“运动”,或者说“机动”,就是粟裕指挥作战的核心理念。这样的作战方式可谓扬长避短。当时我军武器装备较为落后,导致攻坚能力不足,实施机动作战则可以有效避开这一缺点,在穿插中实现慢慢蚕食敌部队的效果。

比如著名的“七战七捷”苏中战役,敌军兵力为大约12万人,粟裕指挥的我军兵力则只有约2.5万人。

而且敌军包括五个整编师,手拿精良的美式装备,我军这边则只有落后且稀少的武器。

就是在这样的极度劣势下,粟裕硬是凭借己方部队的高机动性,在敌军部队中不断穿插,再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小股敌人。等敌军反应过来时,部队已经被吃掉了大半。

而陈士榘却对这样的指挥很不看好。他坚持认为攻坚能力必不可少,运动战不是长久之计。

但是后来华中与山野合并,大家只能选择一种打法:要么继续沿用陈士榘的攻坚打法,要么就听粟裕的,开始全面采用运动战。

这时候,受中央认可的粟裕的打法,就显得更受欢迎一些。

毛主席曾多次对粟裕的运动战打法表示肯定,并十分尊重他的意见和战略部署。

当然,这并不是对陈士榘将军的否定,只是将士们需要根据战场形势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在当时那种敌强我弱的环境下,长时间采用攻坚战会造成更多物资损耗和人员伤亡;

而且就算把地打下来了,敌人之后要是回来夺地,我军又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抵抗,着实有些得不偿失。

这样一看,选择粟裕的打法也就不难理解了。但一个问题(暂时)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陈士榘在华野的地位,会显得很尴尬。

毕竟陈士榘之前是山东野战军的参谋长,现在又是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身为参谋长,他的指责就是在运动战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出一个或多个可行的作战方案供粟裕选择。

可目前他与粟裕的指挥风格又磨合得不是很好……

最后,陈毅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会根据陈士榘擅长的指挥和作战风格,在战场上安排他的职责。

每有新的战役,陈士榘就会亲临一线,进行纵队级别的指挥作战,这也是他得心应手的。

这样一来,陈士榘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战士们都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指挥,积极性和士气也就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后来,陈士榘在前线指挥,成功解放了开封和洛阳这两大重要城市,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作为参谋长,陈士榘并没有在粟裕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但他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面对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英雄,我们不该随意猜测和评价他的过往。英雄的事迹早已被铭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将永远照耀后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