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时期不仅乱世出英雄,更是出乱世红颜,在这段时期诞生了很多著名的美女,比如江东二乔、才色双全的蔡文姬、还有被认为是“洛神赋”原型的甄姬。
然而乱世中的女子都是苦命的,并且可以说越美丽越命运坎坷,以上三位红颜的命运就都非常凄惨,尤其是甄姬,虽然她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但这却是一段兰因絮果的婚姻。

不得不说,虽然甄姬的死因是被曹丕赐死,但她实际上是被人害死的,并且害死她的那个人就是曹丕后来的妻子郭女王。
因此身为儿子的曹叡就对这个后妈恨之入骨,然而他却没有直接展开报复,而是认贼作母了许多年才铲除了这个毒妇,他到底为什么要等这么长时间呢?

甄姬出身于官宦望族,自幼便以美貌和才情闻名,她不仅长得仙气灵透,而且学识广博、心地善良,这样的女子自然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求娶的人简直要将甄家的门槛踏平了。
其中就包括掌握北方势力的袁氏家族,袁绍听说甄姬的美名后觉得很适合联姻,于是便让次子袁熙娶了她,然而这却是甄姬不幸命运的开始。

袁熙身为被袁绍寄托厚望的次子,同时也是幽州刺史,他肩负着守卫一州的重任,不便携带家眷,于是就将妻子甄姬留在了邺城奉养婆婆,自己孤身赴任。
没想到这一分别竟然是永别,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之后,身为袁绍次子的袁熙也被杀了,曹操带兵攻入邺城,俘虏了袁绍的家眷,其中就有甄姬。

曹丕作为曹操的儿子,一马当先来到袁绍的宅邸接手人质们,于是他就这样见到了貌美如花的甄姬,并瞬间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勾得他失魂落魄。
其实曹操见到了美貌绝伦的甄姬之后也动了心思,但看到儿子对甄姬这么一见钟情,于是便顺水推舟将甄姬许配给了还未婚的曹丕。

曹丕自然非常高兴,他对甄姬极其爱恋,两人婚后的生活过得蜜里调油,甄姬还给曹丕生了一子一女,其中儿子就是后来魏明帝曹叡,女儿是东乡公主。
但是吸引曹丕的不仅是甄姬的美貌如花,更是她过人的才学和贤淑的品德,众所周知曹丕是“三曹”之一,文学成就是很强的。

但是甄姬身为一个女子却能和丈夫谈笑风生,这就让曹丕感觉到了收获知己的快乐,更何况她还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成就大事。
虽然备受宠爱,还比曹丕大五岁,但是复杂的生活境遇使甄姬养成了善于自抑、小心翼翼做人的本性,她越受宠爱就越谨慎,从不骄纵自恣,这就更加深了曹丕对她的爱恋。

然而身为曹操最为重视的儿子之一,曹丕总不可能只有一个妻子,因此随着时间一长,曹丕后来纳的姬妾逐渐多了起来,对甄姬的宠爱也逐渐分散了出去。
曹丕的身份注定了他的后院肯定充满了争风吃醋,然而其中并没有甄姬,相反,甄姬身为正妻还非常有风度地周旋在诸位姐妹之间,对得宠的妾室加以劝勉,对无宠的则是百般安慰。

她甚至一点都不自私,不担心曹丕的其他儿子威胁到自己儿子的地位,而是站在丈夫的立场上思考,说从前黄帝之所以子孙繁育,是因为妾媵众多,经常劝曹丕“广求淑媛,以丰继嗣”。
然而可惜的是,甄姬的舍己为人、贤良明礼却并没有让曹丕更加宠爱她,见过更多美人的曹丕反而更不重视她,甄姬在曹丕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况且在激烈的夺嗣斗争中,甄姬不仅没有帮丈夫出谋划策对抗竞争者,反而劝他忍让,这和曹丕的作风完全相悖,因此认知的不同让曹丕对甄姬更加反感,昔日的宠爱消耗殆尽。
曹丕的宠妾郭女王看出了他们之间的嫌隙不断加深,于是趁机策划了一场阴谋,安排心腹在甄姬的生活起居中布下重重陷阱。

当甄姬实在忍不下去说抱怨了几句后,郭女王立刻派人把这些话歪曲并报告给曹丕,并暗示甄姬可能在私联她的旧部,曹丕果然信以为真,对甄姬更加不满。
因此当曹丕成功登基称帝之后,他并没有马上就将甄姬立为皇后,而是在母亲卞太后的催促下才决定立甄姬为皇后。

甄姬一贯隐忍,她看到了曹丕的犹豫后料到丈夫的心已经不在自己这里了,于是为了让丈夫不为难,她再三推辞谦让这个授予她的皇后之位。
这本来只是一个表现谦让的流程罢了,自古就有“三推三让”的规矩,然而曹丕曹丕因多次受郭女王的谗言蛊惑,已对甄姬心存凉薄,竟然真的在甄姬拒绝之后不再强求让她当皇后。

至此,曹丕和甄姬婚后十五年来的所有感情都消耗殆尽了,甚至曹丕亲征都没带甄姬,而是带了郭女王等爱妾,这就让郭女王更有机会吹枕边风了。
她大进谗言,诋毁甄姬对曹丕心生不满,常常怨声载道,因此最终惹恼了曹丕,他决定不再容忍甄姬,于是就在登基之后的第二年下令赐死了甄姬,终结了这段兰因絮果。

甄姬死后,曹丕甚至也不愿好好安葬她,而是将她的遗体草草装殓,甚至还命令手下将甄姬的遗体“以发覆面,以糠塞口”,以示让她死后也不得安宁。
当了十几年的夫妻,甄姬不说功劳至少有苦劳,却在死后被丈夫如此侮辱,更是颠覆了她生前的美好形象,可见甄姬到底有多么可怜。

曹叡本就因为父亲的凉薄感到愤怒了,在得知母亲其实是被郭女王的谗言害死的真相之后,心中更是充满了仇恨,然而他并未立即报仇,而是选择了隐忍。
他知道在宫廷中鲁莽行事只会让自己陷入险境,因此选择了认贼作母的策略,在郭女王被立为皇后之后,将她视为母亲,每日早晚前去请安,以此接近并赢得郭女王的信任。

曹叡明白,要想为母报仇就必须先壮大自己的实力,因此他借着郭女王的助力登上太子之位,并暗中拉拢朝臣和将领,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宫中的各个关键职位上,为日后的复仇奠定了根基。
即使日后登基成为了皇帝,曹叡也依旧对郭女王毕恭毕敬,但是暗地里却一直都在收集郭女王的罪证和弱点,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

就这样,经过了长达14年的隐忍和筹备后,曹叡终于等到了复仇的契机,公元235年,他开始频繁向郭女王打听询问母亲当年的死亡状况,这使得郭女王感到内心不安。
她深知自己当年在甄姬之死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担心曹叡会借此机会对自己下手,但她却并没有选择坦白认罪,而是继续试图用谎言来掩盖真相。

但她终究是心虚的,最终在一次被曹叡质问的过程中,郭女王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她承认了自己在甄姬之死中所扮演的角色。
虽然早就知道了这件事,但曹叡亲耳听她说后还是怒不可遏,当即就下令逼迫郭女王自尽,甚至为了报仇,他也用“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的相同方式处置郭女王的遗体,以此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甄姬的一生是非常可怜的,她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统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甚至连曹丕的母亲卞夫人都对她赞不绝口。
可惜她遇到了一个不合格的丈夫,在给了她无上宠爱之后又移情别恋、恩断义绝,最终造就了甄姬悲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