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将开启履职尽责的新征程,来自天南海北、身处各行各业的他们如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备受关注。
《中国报道》新媒体平台特开设“两会聚焦”专栏,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业界专家学者,全方位解读两会热点话题。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规模达到了3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7.4%。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部门分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在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了3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刚,是一名从维修工成长起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工程师,他心系制造业发展,对产业工人培养等也有诸多思考。日前,《中国报道》记者就制造业相关话题对李刚进行了采访。
搭建全国性应用技术服务平台
在过去几年的履职过程中,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一直是李刚关注的重点。李刚长期走访调研企业后观察到,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是否有意愿;二是想要进行设备升级或者技术提升的企业能否顺利找到新设备新技术;三是充足的升级改造资金也是很多企业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有一些成熟的新技术,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复制,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环境、个性需求等具体情况,让传统制造业和新技术厂家紧密结合。比如,智能机械臂在汽车行业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但是在冶金行业可能就需要进行改良,适合不同企业的发展环境。”李刚说。他所在的企业就正在进行智能化提升,虽然自动化率已经超过90%,但要实现柔性化生产仍旧存在困难。
在他看来,要想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家层面上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应用、新材料,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应用技术服务平台,为更多希望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提供相匹配的技术。“当然这里面涉及到企业间的协同问题,还有很多细致工作要做,但总的来说,好的技术不能仅停留在个别企业或者研究院所里。”
李刚还注意到,新技术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也有一些发展势头不足的企业掌握了先进技术,但这些企业可能会面临倒闭消失的命运,因此要使技术延续下来,不断完善升级。李刚表示,围绕这一方面,国家层面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过去5年,李刚先后提交了《加快发展我国电气基础自动化技术》《强化电力需求响应以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关于解决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等建议。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自己已收到来自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反馈,国家层面正着力解决相关问题,但由于行业比较多,面比较广,技术也参差不齐,智能制造技术便捷高效地应用于企业并非短期内就能实现。
重视制造业人才培养1月1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100个职业中有39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铆工、锻造工、模具工等职业被首次纳入“最缺工”行列,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包装工、车工等更是位列前十。
李刚所在的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招进一批高校应届毕业生,2022年招收了60名。“公司对年轻人非常关心,多方面满足需求,提高他们的待遇。但这些人能否都长久地留下来,我心里打一个问号。”李刚坦言,制造业用工环境相比自己年轻时已今非昔比,制造业企业的待遇、员工发展规划,都很难与应聘者的预期相匹配,快递员、外卖员等灵活性职业截流工厂用工也是不争的事实。
智能化升级改造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种变化,但有些工作机器仍旧取代不了人工。李刚告诉记者,很多新装备新技术应用以后,有一部分工厂企业用工减少,懂设备、懂技术、懂维护维修的技能型工人依旧非常紧缺。这实际上触及了制造业企业用工紧缺和技能型工人紧缺同时存在的难题。
日前,人社部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为“八级”,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并建立与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李刚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急需技能高超的工匠人才,形成人人都争做工匠的社会氛围。只有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1937年9月26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建造的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82年后的当天,杭州在地方层面首设“工匠日”,以纪念钱塘江大桥背后所代表的工匠精神。李刚告诉记者,后来陆续又有一些地方设立“工匠日”,社会效果良好。
近几年不乏一些代表、委员将设立“中国工匠日”的建议或提案带至两会。李刚认为,正式设立的时机目前已成熟。为此,他呼吁将“百工圣祖”鲁班的生辰日设为“中国工匠日”,在“中国工匠日”期间,通过多种形式褒扬工匠精神。如评选表彰“大国工匠”等荣誉,举行工匠技术创新成果交流会,建设劳模工匠展示场馆、主题文化公园,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工匠进校园、进工厂等活动。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编:张利娟
审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