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最具盛名的还要属四大节日,也就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节日分属不同季节,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而其中位于初春时节的清明节,因为包含对祖先的敬意,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出于对已故之人的尊重,清明节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来到逝者墓前,进行悼念和祭拜活动。虽然祭拜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也成为了很多人从小到大的行为习惯。
可是,同样是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俗语对参加“上坟”的人员,还是提出了劝诫的。比如有俗语说:“人过七十不上坟”。这句话看似莫名其妙,但其实中间暗含道理,并非所谓的封建迷信,而是有着讲究的。
01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最早是进行春祭的节日,和秋天的重阳节组成了一年中重要的春秋两祭,而现代清明节的内容,其实大部分来自寒食节与上巳节。寒食节顾名思义,在这个节日中,人们只能吃凉的食物,也就是说不能用火。
据史书记载,寒食节源自春秋时期,因为晋国的介子推不愿接受重耳的报答,躲进深山不见。重耳为了逼他现身,不惜放火烧山,谁知介子推宁死不见,被活活烧死了。为了纪念他,重耳规定百日内举国上下不得用火,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传到后世,就变成了寒食节一到,各家各户必须熄灭一切火源和火种。等到寒食节过去,由宫中拿出新的火种,从王公大臣家里开始,一户户传给天下百姓,取辞旧迎新之意。
但连吃几个月的生食太危害健康,到了唐朝的时候,寒食节就缩短为三天。流传到近代后,本来隶属于寒食节内容之一的清明祭祖被分离出来,反而吞并了寒食节,统一为清明节。
而清明节踏青沐浴的习俗,则来自另一个节日上巳节。上巳节也叫“三月三”,本来是俗称的沐浴节,有清洁身体,迎接新年的寓意。后来因为时代的演化,逐渐增加了踏青、赏花等在沐浴之余可以做的活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这个节日也不再被单独拿出来庆祝,而是和清明节合并。于是清明节就成了集祭祀,寒食,沐浴踏青为一体的重要节日,自唐宋时开始,其相关假期也从一天延长为四到五天。
02祭祀传统的演化
由于清明节本为祭祀节日,所以流传到后世仍然以祭祀为主,当然比起古代的祭祀,现代人以扫墓或者上坟的形式纪念逝者,也算是中国祭祀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改良。
在古时候,祭祀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每一个国人都需要遵从习俗,隆重的对待。当时,一年中需要祭拜祖先的节日共有四个,除了前文提到的清明、重阳的春秋祭典外,在除夕和中元两个节日也需要祭拜祖先。
除了清明时节,需要前往前人墓前,进行清扫、培土、除草、烧纸和上供等程序外,除夕等节日大多是在家中摆上供桌,按照规矩供奉牲畜和果品,一家后辈在祖宗的牌位前行叩拜礼,一方面表现对前人的追思,同时也为后人的未来进行祷告,祈求前人保佑。
因为祭拜的同时通常会点燃蜡烛,贡香的物品造成一种烟雾缭绕的神秘感,所以古代又把后代传承称为香火,代指后代延绵不绝,有人祭祀先人。
建国以后,我国除了保留一部分祭祀文化外,又加入了更有意义的在清明节,参观烈士陵园和为革命先烈植树的活动。这项活动不但可以寄托爱国者对英雄先烈们的哀思;同样也对青少年进行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烈士陵园悼念革命先烈的活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纪念个人的祭祀活动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健康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活动。
为什么“人过七十不上坟”
虽然通过上坟来祭祀先人,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民间对于上坟的俗语中,有一些还是起到了劝诫作用。
比如那句广泛流传的“人过七十不上坟”,就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不应该以“封建迷信”为理由一概加以否定。因为无论从身体和心灵方面,都决定了年逾古稀的老人,并不适合在清明时节上坟祭奠。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首先是在体力上,七旬老人无法适应相对剧烈的体力活动。因为墓地通常位置偏远,有的甚至处于人迹罕至的山中。如果去上坟,恐怕要长途跋涉,还可能需要上山和下山,也许作为年轻人问题不大,可如果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有点勉强了。
其次,因为墓地通常因为人迹罕至,会导致环境破败阴郁,这样的环境对年轻人可能不算什么,但如果是一个风烛残年甚至重病缠身的老人,这种环境必然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会引起新的疾病。
除此之外,从心灵的角度上来讲,祭拜先人的时候通常会让人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日子,难免引起人们心中的悲思,甚至在上坟结束后,仍然久久的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而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事就是过去的回忆,相比年轻人,他们更容易被往事勾起回忆,也更难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所以为了老人的身心健康,自古以来就不建议老人去参加上坟活动,并非全是因为迷信的原因。
04结语
“人过七十不上坟”这句俗语,如果细想的话,中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在其中,也体现了子孙后代对于高龄老人的关爱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