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横跨多个省区,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等组成。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在800~3000米之间,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里黄土堆积深厚,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孕育了丰富的黄土文化,如窑洞、信天游等民间文艺。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变迁。
追溯到800万年,黄土高原还是个湖泊,到了西周时期的黄土高原,草原森林茂盛,植被覆盖高达53%,随后到了南北朝,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至40%,唐宋期进一步下降为33%,明清期骤降至15%。到了我们新中国成立之时,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沦落到6.1%。
高原的环境恶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开荒导致的,中国治理黄土高原是基于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的科学评估。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华北、长江中下游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发展。因此,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理过程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强水土保持、推广生态农业、实施生态移民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从最初的坡面治理,也就是利用坡面的修建梯田,来制造植被的同时又达到控制土地流失,之后没有取得特大进展,于是又更换了在沟道修建淤地坝能拦截泥沙,这一形式要比之前的治理有效果很多,直到1977年陕北发生特大洪水,27万亩耕田被毁于一旦,可以说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联合国都有提到过,中国的黄土高原是无药可救的,斥巨资和人力最终还是没有起色,最终在20世纪末,我国采纳引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恢复。这样的治理也长达数十年,总算有了成效,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黄土高原治理的方法和效果也在不断提升和优化。我们的黄土高坡已成为了勃勃生机的绿地。
70年治理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得到增强,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载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改造,如今的黄土高原是中国治理以来的奇迹,是我们新耕耘的劳作成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