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东东,这几天火了,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十二载铸魂路》,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师兄、师姐们。毛东东和他的《七十二载铸魂路》能火起来,绝非偶然。这本书立体展现出“哈军工”先辈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那段艰辛又辉煌的历史,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神洗礼。 你可别以为“哈军工”只是个泛黄的历史名词——那是1953年陈赓大将带着一群人,在哈尔滨的荒地上扒开冻土建起来的“国防科技摇篮”。书里写了个细节,当年搞导弹发动机研发,实验室连暖气都没有,老教授们裹着军大衣,冻得手指发僵,还在煤油灯下画图纸,铅笔芯断了就用牙咬掉;没有精密仪器,就用算盘一遍遍算数据,算完了几个人凑在一起对,错一个数字就全部重来。这些故事,毛东东不是从故纸堆里抄来的,是他跑了大半个中国,敲开20多位哈军工老兵的家门,坐在小板凳上听来的。 有位92岁的王爷爷,当年是哈军工的首批学员,跟毛东东聊起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时的场景,哭了:“他们把图纸撕了,设备锁了,说‘你们中国人搞不出导弹’。我们憋着一股劲,把撕烂的图纸拼起来,没设备就自己造,愣是用半年时间搞出了发动机样机。”毛东东把这段对话原原本本写进书里,连王爷爷擦眼泪时攥皱的手帕细节都没漏——这种带着体温的文字,比任何口号都戳人。 哈工大的师兄师姐们为啥激动?因为这本书里写的,是他们学校的“根”。哈军工后来拆分,主体成了现在的哈工大,那些在书里拼图纸、造样机的先辈,就是他们的“老校长”“老教授”。有个哈工大的博士生在评论区说:“昨天在实验室加班到凌晨,翻这本书看到先辈们在煤油灯下算账,突然就不觉得累了——我们现在有恒温实验室、超级计算机,凭啥不拼?”这种精神的传承,才是这本书火的真正原因。 现在不少年轻人总说“历史离我太远”,可毛东东用这本书证明,历史从来都在身边。书里有个情节,哈军工的老教授临终前,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笔记交给学生,扉页上写着“把技术留给国家,把底气传给后人”。这些笔记现在就藏在哈工大的校史馆里,成了博士生们的“课外教材”。毛东东没有把先辈写成“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写他们会饿肚子、会想家、会为了一个数据争得面红耳赤——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年轻人觉得“原来先辈和我们一样,只是他们多了份坚守”。 有人说毛东东“沾了家世的光”,可翻开书你会发现,他连自己的名字都很少提,满篇都是“王教授”“李工程师”“张学员”。为了查一个导弹研发的时间线,他泡在国家档案馆里半个月,翻遍了1958年的老报纸;为了确认先辈们冬天的工作温度,他特意去哈尔滨的老校区,在当年的实验室里待了一天,感受零下20度的寒冷。这种“较真”,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说到底,这本书火的不是毛东东,是哈军工先辈们那股“不服输、不认输”的劲儿。现在我们谈“科技自立自强”,谈“国防强大”,不是空喊口号——是要记住,当年有人在冻土上建实验室,有人在煤油灯下拼图纸,有人在外国人的嘲笑里憋出了第一台发动机。毛东东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就是想告诉年轻人:我们的底气,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先辈们一砖一瓦垒起来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