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音乐创作者,我对当下乐评界的“假大空”现象深感忧虑。今天忍不住写了篇小论文,聊聊那些只会说“感动”的乐评人,是如何成为华语音乐进步的绊脚石。我们需要的不是情感的复读机,而是耳朵的导览员。欢迎讨论,拒绝沉默。 本文从当下乐评现象的观察切入,批判了以“感情”为单一评判维度的“假大空”式乐评。文章指出,此类乐评不仅暴露了专业性的匮乏,更深层次地,它反映了华语流行音乐审美体系的单一与僵化,并正成为阻碍音乐多元发展的隐性力量。最终,本文呼吁一种更专业、更多元的乐评体系,以呼应Z时代音乐听众的审美需求,推动华语乐坛的真正进步。 在华语音乐的舆论场中,我们正被一种“温情脉脉的暴力”所包围。它的执行者,正是一批手握话语权,却不断重复着感情、打动、走心等空洞词汇的乐评人。这种论调,初看无害,实则是对音乐艺术性的亵渎与对听众审美能力的低估。 音乐,作为一门集合了声学、律学、表演学与制作技术的综合艺术,其评价维度本应是立体的。然而,唯感情论却将这一切扁平化为一个单一的、主观的、无法证伪的尺度——你是否被感动? 这本质上是一种 评论的懒惰。当一位乐评人无法从旋律的创造性、和声的丰富性、节奏的复杂性、编曲的音色设计、或是歌手的演唱技术等角度进行剖析时,“感情”便成了最完美的遮羞布。它无需任何专业知识支撑,仅凭个人感受即可下定论,这是一种深刻的不专业。 更进一步,这是一种 审美的暴力。音乐的功能是多元的:它有用于舞蹈的律动之美(如Funk、电子乐),有用于沉思的氛围之美(如Ambient、后摇),有用于叙事的戏剧之美(如音乐剧、概念专辑)。用“感不感动”这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类型的音乐,无异于命令一个交响乐团全体成员只演奏一种乐器,其结果必然是对音乐多样性的无情绞杀。 我们必须将音乐放置于时代背景中审视。在改革开放初期乃至香港音乐的黄金时代,大众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流行音乐更多地承担着提供基础情感慰藉的功能。因此,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歌曲(芭乐)成为市场主流,有其历史必然性。 然而,时代已然巨变。Z世代的乐迷,生长在信息爆炸与全球文化交流的环境中。音乐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情感的镜子,更是审美的宣言、社交的货币、个人品味的标识。它与时尚、视觉艺术、亚文化紧密捆绑。若乐评人仍固守四十年前的审美标准,对一切无法让其落泪的音乐嗤之以鼻,这便是最典型的 刻舟求剑。 当我们的乐评人仍在千篇一律地追捧苦情芭乐,对在律动、音色、结构上进行大胆探索的音乐作品视而不见时,他们便从本应的引领者沦为了进步的绊脚石。长此以往,华语乐坛将永远困在情爱的“安全区”里内卷,难以诞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先锋艺术价值的作品。 真正的乐评,不应是情感的复读机,而应是听众的耳朵导览。它的价值在于 1. 揭示如何感动,不说这首歌很感人,而是分析是哪个离调和弦营造了惆怅?是哪段节奏的切分带来了心跳感?歌手的语气在哪个字上做了微妙的颤抖,从而直击人心? 2. 解读技术如何服务艺术,点评编曲中一个不起眼的合成器音色如何构建了歌曲的时空感,或是贝斯线与鼓的对话如何推动了情绪的递进。 3. 定位“音乐的坐标;将作品置于音乐流派演变和文化思潮的脉络中,探讨其继承与创新,评判其艺术企图心。 一个健康的音乐生态,离不开三角支撑:创作者、听众、评论者。如果评论者长期失职,只会导致创作端的保守与听众审美的停滞。 因此,我们必须对“假大空”的乐评说不。当我们的歌单里不再被同质化的芭乐垄断,当我们的乐评能够勇敢地拥抱音乐的复杂与多元时,华语乐坛才真正吹响了进步的号角。 这条路,道阻且长,需你我同行。乐评人 华语音乐 音乐审美 Z时代音乐 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