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所有宝妈集体破防了! 在高铁上,一名女乘客因邻座男童长时间踢其座位,于是在ipad上写着,“我讨厌小孩,不要碰我,管不住别带” 没想到这一举动激怒男童家长,在手机上打出“最讨厌没有素质的人,看不惯就滚”,并让孩子大声念出这句话 双方为此大吵一架,女乘客被气哭,最终由乘务员协调更换座位。 这事儿能炸锅,根本不是小孩踢座位那一下,是两边都憋着火往对方身上泼!我敢说,那女乘客一开始绝对不是想吵架——高铁座位后背就那么薄,小脚丫子一下下怼上来,跟有人用指尖挠你后背似的,忍个三五分钟还行,要是忍了半小时一小时?换谁都得烦。她没直接回头吼,而是写在iPad上,其实已经在给双方留面子了,可偏偏碰上个一点就炸的家长。 那家长的火也不是平白来的。带过娃出门的都懂,坐高铁跟打仗似的——背个塞满尿不湿的大包,手里攥着孩子的水壶,眼睛还得盯着别让他乱跑,全程神经都绷着。这时候有人把“管不住别带”甩到脸上,跟骂她“不配当妈”没区别。尤其是让孩子念那句话,纯属是面子挂不住,想把气撒回去,可这下把孩子也卷进来了,多不合适? 最有意思的是评论区的分裂——宝妈们全在说“带娃出门有多难”,说那女乘客“没爱心”;另一边全在骂家长“熊家长养熊孩子”,说“公共空间不是你家客厅”。两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吵,根本没人看中间那层——这事儿本来能小事化了的。 要是那家长早点管管孩子呢?不用吼,就把孩子的脚轻轻按住,说句“别踢啦,阿姨会不舒服”,女乘客大概率会摆摆手说“没事”。要是那女乘客一开始回头笑着说“小朋友,别踢啦,阿姨后背有点疼”,而不是直接写“我讨厌小孩”,家长也不会觉得被攻击。偏偏俩人情商都卡在这儿了,一个用冷漠对抗,一个用撒泼反击。 现在网上总说“熊孩子”和“厌童症”,其实哪有那么多极端?去年我坐高铁,邻座妈妈带着个4岁的娃,孩子刚想踢前面座位,妈妈立刻掏出个毛绒玩具塞他手里:“咱们玩这个,踢座位的话,前面阿姨会疼哦。”全程那孩子安安静静的,下车前还跟前面乘客说“对不起,刚才差点踢到你”。你看,这才是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家长不把“孩子小”当免罪金牌,乘客也别把“小孩吵”当洪水猛兽。 说到底,高铁这巴掌大的地方,装的全是普通人的不容易。女乘客可能坐了三小时高铁,腰都快断了;家长可能凌晨就起来赶车,早饭都没吃。要是两边都能退一步,别把“对错”看得比“体谅”重,哪来这么多破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