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白领小林最近被咳嗽缠上了。起初只是偶尔干咳,她以为是办公室空调吹多了着凉,自己买了止咳糖浆喝。可一周过去,咳嗽不仅没好转,反而加重了,夜里常常咳得睡不着,还咳出了淡黄色的痰,甚至出现了发热、胸闷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已经发展成了肺炎,需要住院治疗。小林很疑惑:“明明只是个小咳嗽,怎么一下子就成肺炎了?”
生活中,像小林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咳嗽是呼吸道受到刺激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射,能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但很多人对咳嗽不够重视,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殊不知,咳嗽背后可能隐藏着从普通感冒到肺炎的一系列呼吸道疾病,而及时识别其中的“危险信号”,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普通咳嗽通常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比如感冒、急性咽炎等。这类咳嗽往往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咳嗽程度较轻,痰液较少或为白色泡沫痰,一般持续3-5天,最多不超过两周就能自行缓解。就像我们平时感冒时的咳嗽,吃点感冒药、多喝水、多休息,很快就能好起来。
但如果咳嗽出现了一些特殊表现,就要警惕是否发展成了下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比如咳嗽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不缓解,或者咳嗽程度逐渐加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睡眠,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危险信号”。另外,痰液的颜色和性质也能反映病情的变化,如果咳出的痰变成了黄色、绿色甚至带血,说明呼吸道可能存在细菌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发热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一般体温不高,持续时间短,吃了退烧药后容易退烧。而如果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者退烧后又反复发热,就要考虑是否有肺炎的可能。因为肺炎是肺部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身体会通过发热来对抗病原体,这种发热往往比普通感冒更顽固。
除了咳嗽和发热,肺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肺部发生炎症后,肺泡被渗出液填充,影响了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有些人会感觉胸口发闷,像被一块石头压住一样,深呼吸或咳嗽时胸口还会隐隐作痛。严重的肺炎患者甚至会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紫等情况,这时候病情已经比较危急,必须立即就医。
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较弱,是肺炎的高发人群,他们的症状可能不像年轻人那么典型,更需要格外留意。比如婴幼儿患肺炎时,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咳嗽,而是表现为精神萎靡、拒奶、吐奶、呼吸急促等。老年人患肺炎时,可能发热不明显,但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等精神症状,家人很容易误以为是老毛病犯了,从而延误治疗。
那么,从普通咳嗽发展到肺炎,一般会经历哪些过程呢?当病毒或细菌入侵上呼吸道引起感冒、咽炎等疾病时,如果身体抵抗力强,能及时清除病原体,病情就会逐渐好转。但如果抵抗力较弱,或者没有及时治疗,病原体就会向下蔓延,侵入气管、支气管,引起急性支气管炎。这时候咳嗽会加重,出现咳痰、气喘等症状。如果支气管炎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病原体就会进一步侵入肺部,导致肺炎的发生。
很多人在咳嗽初期喜欢自行用药,比如滥用抗生素。其实,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疗感冒,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以后真正需要用抗生素时反而效果不好。只有当咳嗽伴有黄色脓痰、血常规检查显示细菌感染时,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还有些人一咳嗽就用止咳药,这种做法也不完全正确。咳嗽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适度的咳嗽有助于排出呼吸道内的病原体和分泌物。如果过早使用强效止咳药,可能会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在呼吸道内积聚,加重感染。所以,在咳嗽初期,尤其是有痰的时候,不建议盲目使用止咳药,而应该以化痰为主,让痰液更容易咳出。
预防呼吸道疾病,避免从普通咳嗽发展成肺炎,关键在于增强自身免疫力和做好日常防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让病原体更容易入侵。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蛋、牛奶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要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比如商场、电影院等,这些地方空气流通不畅,容易传播病原体。如果必须去,要记得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鼻子和嘴巴,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另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很重要。经常开窗通风,能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室内病原体的浓度。在使用空调时,要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避免滤网中的灰尘和细菌随着空调风散播到空气中,引起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