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谢力民:心绞痛——胸口疼痛一闪而过 千万别大意!

38岁的程序员老周最近总在加班时感觉胸口疼,那种疼很短暂,像针扎一样,几秒钟就过去了。他觉得可能是久坐不动压到了神经,或者是最近咖啡喝多了,压根没往心里去。直到某天凌晨改代码时,胸口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压榨感,疼得他直冒冷汗,连呼吸都变得困难。同事赶紧送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已经出现严重狭窄。医生说,之前那几次“一闪而过”的疼痛,其实就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可惜被他忽略了。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心绞痛就该是持续很久的剧烈疼痛,其实不然。心绞痛的疼痛特点千差万别,有些疼痛短暂得让人以为是错觉,却可能藏着致命风险。作为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心绞痛本质上是心肌供血不足发出的“预警”——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变得狭窄,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血液时,就会通过疼痛的方式向大脑“告状”。

一、这些“短暂疼痛”可能是心绞痛的伪装

典型的心绞痛往往伴随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表现为胸骨后压迫感、紧缩感,像被一块大石头压住,通常会持续几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但现实中,更多患者遭遇的是不典型症状,其中“一闪而过”的疼痛最容易被轻视。

有的患者会感到胸口瞬间刺痛,像被针扎了一下,几秒钟就消失;有的则是左侧胸部隐隐作痛,持续十几秒便自行缓解;还有人会觉得咽喉部突然发紧,或左肩短暂发麻,这些症状都可能是心绞痛的“伪装”。65岁的李阿姨就曾因“偶尔牙疼”去看牙医,检查一圈没发现牙齿问题,最后做心电图才查出心肌缺血,原来那几次短暂的牙疼是心绞痛放射到口腔的表现。

为什么心绞痛会“一闪而过”?这与心肌缺血的程度有关。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时,短暂的血管痉挛或血流波动只会造成轻微、短暂的缺血,疼痛自然很快消失。但这种“短暂”不代表安全,反而可能是血管病变的早期信号。就像生锈的水管,起初只是偶尔水流不畅,若不及时处理,迟早会彻底堵塞。

二、别被“短暂”迷惑,背后藏着三重风险

很多人觉得“疼一下就好”说明问题不大,这种想法其实是在拿生命冒险。短暂的心绞痛背后,可能隐藏着三大风险:

首先,它可能是稳定型心绞痛向不稳定型心绞痛转变的信号。稳定型心绞痛通常有明确诱因,疼痛规律且容易缓解;而当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时,血管会频繁痉挛,疼痛变得毫无规律,即使短暂出现,也可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进展为心肌梗死。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周,都出现过短暂的、不典型的胸部不适。

其次,频繁发作的短暂疼痛可能加速心肌损伤。每次缺血都会对心肌细胞造成微小损害,长期积累会导致心肌功能逐渐下降,就像手机电池反复亏电,寿命会大幅缩短。42岁的货车司机老张,因“偶尔胸口发闷”硬扛了半年,最后一次出车时突发心衰,检查发现心肌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最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能与短暂疼痛交替出现。有些患者对疼痛不敏感,缺血时仅表现为短暂的胸闷或乏力,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这种“沉默的缺血”比疼痛更危险,因为它不会发出明显信号,却在悄悄摧毁心脏功能。

三、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如何判断短暂的胸口疼痛是否为心绞痛?可以记住“三个关键词”:

一是“诱因”。若疼痛在快走、爬楼、情绪激动或寒冷天气中出现,休息后很快缓解,要高度警惕。58岁的王大爷每次赶公交车时,都会感到胸口短暂发紧,停下脚步几十秒就好,这种与活动相关的疼痛,十有八九是心绞痛。

二是“部位”。心绞痛的疼痛很少局限在一点,多是一片区域的不适,可能在胸骨后、左胸部,也可能放射到肩膀、手臂、颈部或下颌。若疼痛固定在某一指尖大小的位置,且按压时加重,更可能是肌肉或神经问题。

三是“伴随症状”。若短暂疼痛时伴有出汗、心慌、气短,或感觉“心里发空”,即使疼痛很快消失,也可能是严重缺血的表现。30岁的白领小林在一次演讲前,突然感到胸口刺痛并伴有手抖,持续10秒后缓解,事后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存在先天狭窄,幸好及时干预才避免了意外。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尽快做三项检查:心电图(尤其是发作时的心电图)可捕捉心肌缺血的痕迹;冠脉CT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运动负荷试验则能模拟身体负荷状态,观察心脏是否“力不从心”。

四、记住这四步,关键时刻能救命

如果怀疑自己出现了心绞痛,无论疼痛多么短暂,都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步,立刻停下正在做的事。无论是工作、运动还是赶路,马上原地休息,保持平静呼吸。身体静止时,心肌耗氧量会迅速下降,能减少缺血时间。

第二步,随身携带急救药。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可在疼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通常1-2分钟就能缓解。若没有硝酸甘油,也可含服速效救心丸,并记录疼痛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第三步,调整生活习惯“止损”。从发现疼痛的那一刻起,就要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控制高盐、高脂饮食。临床证实,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能使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40%以上。

第四步,定期复查不松懈。即使疼痛不再出现,也需每3-6个月做一次心电图和血压、血脂检查。对于已经出现血管狭窄的患者,要遵医嘱服药,必要时进行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不要因“没再疼”而擅自停药。

五、预防心绞痛,从日常细节入手

心绞痛的本质是“供需失衡”——心肌需要的血液和氧气超过了冠状动脉的供给能力。想要预防它,就得从“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两方面入手:

在“减少需求”上,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增加心脏负担;保持情绪稳定,因为愤怒或焦虑会使心率骤升,心肌耗氧量瞬间增加;此外,饱餐后血液会集中到胃肠道,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建议每餐吃七八分饱,尤其避免晚餐过量。

在“增加供给”上,要坚持适度运动,如每天快走30分钟,能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就像定期给水管放水,防止杂质沉积;同时要积极控制“三高”,高血压会磨损血管内皮,高血脂会加速斑块形成,高血糖会损伤血管神经,这三者都是心绞痛的“加速器”。

72岁的退休教师赵阿姨,十年前就因“偶尔胸口疼”被诊断为冠心病,她坚持每天散步、清淡饮食,按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如今不仅心绞痛很少发作,血管狭窄程度也比十年前有所减轻。她常说:“对付心脏的毛病,就像照看花园,及时浇水施肥,杂草才长不起来。”

胸口那“一闪而过”的疼痛,可能是心脏最温柔的提醒,也可能是最严厉的警告。它不像急性心梗那样来势汹汹,却像温水煮青蛙,在一次次被忽视中逐渐加重。记住,心绞痛从不是“小毛病”,每一次短暂的不适,都是身体在争取时间。及时捕捉这些信号,才能让心脏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平稳而有力的跳动。